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王仲廉
王仲廉 1903-1991
王仲廉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仲廉
生日
1903
卒日
1991年07月26日
籍貫
江蘇省蕭縣(今屬安徽省)
組織
中國國民黨(湯恩伯系)
學歷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
相關事件
王仲廉,字介人,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中華民國軍事人物,國軍中將。

王仲廉少時入私塾,後入縣立高等小學、徐州中學就讀,期間加入國民黨。1924年,王仲廉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於教導第一團擔任排長,並被派往上海招募新生,也參與情報、宣傳工作。北伐期間,王仲廉擔任軍官第二團連長、徐淮別動隊第二段司令、第七團團長、獨立第一師第四團團附、第二十一師第四團營長等。北伐結束後,王仲廉任第三師第九旅之營長,後又調升為第二師六旅十一團團長、第二師第四旅旅長、第八十九師二六七旅旅長、師長等,先後參加中原大戰、剿共、鎮壓閩變等戰役。

1936年,王仲廉部隨湯恩伯北上參加綏遠抗戰;抗戰開始後,王仲廉部投入南口戰役,後因損失過大而後撤。同年,王仲廉部擴編為第八十五軍,又參與台兒莊戰役、武漢戰役等,於1939年晉升中將,駐防豫鄂邊境。1940年,王仲廉升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湯恩伯),不久率部前往江蘇、安徽、河南交界一帶活動,並於1943升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次年再升任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轉戰河南各地。

戰後,王仲廉部整編為第二十六軍,兼任豫北兵團司令,負責防衛華中地區的共軍。1947年,王仲廉部改編為第四兵團,與王敬久的第二兵團聯手對抗共軍劉伯承部,但在羊山集之戰中因救援國軍宋瑞珂部失敗而被究責,遭撤職並關押於南京,不久後被湯恩伯保釋,此後未再出任軍職。王仲廉於1949年隨政府遷往臺灣,於1960年退役,轉任行政院顧問並從事寫作。1991年7月26日,王仲廉病逝於臺北。著有《征塵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