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人物
-> 毓鋆
毓鋆
1906-2011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愛新覺羅
名字
毓鋆
生日
1906年10月27日
卒日
2011年03月20日
籍貫
組織
學歷
相關事件
生平
期刊
專書
照片
年表
其它
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愛新覺羅氏,號安仁居士,漢名金成,來台後曾化名劉柱林(救命恩人之姓名),生於中國北京,清朝皇室後裔,正紅旗人,台灣著名儒家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外界都敬稱其為「毓老」。
毓鋆生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初十),與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同年,四歲由母親親授四書,十三歲讀完十三經。六歲開始進宮陪溥儀讀書,師事陳寶琛(皇儲之家庭老師、宣統帝溥儀之太傅)、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蒙古史學者)、王國維、康有為、梁啟超、和葉玉麟諸先生,習經史子集之學。有英國人莊士敦先生(Reginald Johnston)授西洋之學。,後留學日本、德國學習軍事。畢業回國後,曾任職於滿洲國。1945年滿洲國覆亡時,假扮為僧侶,逃難至中國南方,曾代表東北滿族出席南京的抗戰勝利紀念會。國共內戰後,隨國民黨政府輾轉來到台灣。
毓鋆一生充滿傳奇,由於具有滿清皇族的特殊身分,前半生在政壇上叱咜風雲,因其拒絕加入國民黨,政府當局長期以特務加以監視,導致他於1948年1月來到臺灣後,幾乎是深居簡出,過著隱士般的生活。每天以讀書為樂,平日穿著便服,常與鄰居老者寒暄為樂以打發時間,鄰居甚少知其本名,皆尊稱「老先生」,毓鋆平時亦以練習書畫為樂以遣情懷。 據《無隱錄》中對毓鋆的簡介,毓鋆來臺後「隱於鄉,以讀書自娛。自學卅餘年(按:約指至1970年之時),以《春秋》公羊學之微言大義為用,以《大易》為歸,貫徹群經, 成《愛新氏八經微義》(易、書、詩、禮記、公羊春秋、論、孟、孝經)並著《新清史》、《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前事)及《無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後事)等稿」,這些書稿未曾出版。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