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人物
-> 王昆侖
王昆侖
1902-1985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王
名字
昆侖
生日
1902年08月01日
卒日
1985年08月23日
籍貫
江蘇省無錫縣
組織
中國國民黨(民革)、中國共產黨
學歷
北京大學哲學系
相關事件
生平
期刊
專書
照片
年表
其它
王昆侖,又作崑崙,原名汝愚,字魯瞻,筆名太愚,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
王昆侖出身官宦家庭,生於直隸定縣,少時寓居北京,就讀於第四中學、北京大學中文系(後轉哲學系);在學期間投身於五四運動,不惜與父親王鏡明切斷關係。1922年,王昆侖與黃日葵(中共成員)被推舉赴上海會見孫中山,並加入國民黨;後在天津南開中學、杭州第一中學任教,並發展國民黨組織。孫中山於1924年赴北京,王昆侖亦隨行在側,後曾加入反對中共的西山會議派。王昆侖於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回到廣東,於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任職,並參加北伐東路軍。
國民黨清黨後,王昆侖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秘書長,但隨即因不滿蔣中正而辭職,投入反蔣活動,並親近國民黨內支持孫科的「太子派」,也重新對中共產生好感。王昆侖於1932年出任立法委員,次年秘密加入中共,成為橫跨國民黨左右兩派的聯絡人,並於1935年獲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執委。抗戰期間,王昆侖繼續扮演中共潛伏於國民黨內的暗樁、各軍政派系之間的聯繫者等角色,也參與戰地救濟等活動。
1941年,王昆侖在重慶發起中國民主革命同盟(通稱「小民革」),負責中共與國民政府中的左派人士之間的聯繫,也因此與蔣中正公開決裂。戰後,王昆侖曾參加重慶會談,後回到京滬地區活動,1948年時以療養為名赴美,後經歐洲、蘇聯回國,參加中共主辦的政協會議。戰後,王昆侖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1955年時出任北京市副市長。王昆侖在文革期間亦遭到波及,於1968年入獄七年。王昆侖在文革落幕後獲得平反,1979年時獲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後接任主席。1985年8月23日,王昆侖病逝於北京。著有《紅樓夢人物論》、崑曲劇本《晴雯》等。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