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榆早年進入廣東陸軍小學堂、南京陸軍中學堂,在辛亥革命期間曾赴武昌參加學生軍。民國成立後,王應榆繼入保定軍校砲兵科學習,畢業後前往西北考察,又進入中亞、西伯利亞等地,返國後力主開發西北,但未獲青睞。1917年,王應榆赴雲南講武堂任教,1922年時回鄉,旋應廣西省長馬君武之邀,出任廣西賀縣縣長,後隨桂軍沈鴻英部響應孫中山對抗陳炯明。1924年,王應榆回到廣西協助訓練民團,此後接近新桂系;並於北伐期間擔任梧州警備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謀長等。
王應榆在北伐末期被派回西南各省聯繫,後出任廣東北區善後委員,但隨即又捲入李濟深與陳濟棠的衝突而去職,移居澳門休養。1932年,王應榆重獲啟用,負責黃河水利之考察,後就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副委員長;不久改任甘肅省民政廳長、陝西省保安處長、廣東省民政廳長等。抗戰期間,王應榆回到廣西,後仍在西南、西北各地考察地理、水文等,直到戰後返回廣州居住。王應榆在1949年後留在中國,晚年曾獲選為廣東省政協常委,後於1982年2月28日在佛山病逝。著有《新疆調查錄》、《陝甘從政日記》、《黃河視察日記》、《水利論稿》、《治河方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