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人物年表 -> 羅家倫
人物年表
羅家倫年表 (1897-1969)
1897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897 年
12月21日
※羅家倫出生於江西南昌。原籍浙江上虞,清雍正年間五世祖漢文公始遷居山陰,著籍紹興。父傳珍公,字沛卿,時為政於江西諸縣。母周氏,名霞裳,字瓊仙。
1905 年
是年
※羅母周太夫人病逝,羅家倫為之哀痛逾恒。
1911 年
是年
※入南昌美國教士高福綏(F. C. Gale)的英文夜校學習外文。注意上海的招生廣告,準備投考。
1912 年
是年
※始由江西南昌返紹興,僅待了兩年就到上海求學去了。
1914 年
是年
※入上海復旦公學就讀。
1917 年
是年
※羅家倫負笈北上,入國立北京大學文科。適逢蔡元培主持下極一時之盛的北大,對羅氏的人生意義重大。羅氏在北大期間以胡適、蔡元培等人為師,以傅斯年、顧頡剛、段錫朋等人為友。
1918 年
是年
※與傅斯年等人籌組「新潮社」,鼓吹新文化運動。「新潮」之名為羅氏倡議。
1919 年
1月1日
※《新潮》雜誌創刊號發行,傅斯年和羅家倫為《新潮》雜誌之撰稿和編輯之主力。
5月4日
※,五四運動爆發,羅家倫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五四當天散發的《北京學界全體宣
言》為羅氏起草。
5月26日
※羅家倫以「毅」的筆名,在《每周評論》第二十三期,發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這篇文章乃「五四運動」這一名詞的首創。
1920 年
※羅家倫獲得穆藕初獎學金的資助,前往美國留學。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學習文學、歷史和哲學,兼及教育。
1921 年
是月
※於哥倫比亞大學初晤蔣廷黻,於近代史研究問題有若干共識。
12月
※九國會議在華盛頓召開,羅家倫與段錫朋、吳之椿、蔣廷黻等人組織「中國留美學生華盛頓會議後援會」,阻止政客出賣國家利益。
1922 年
※羅家倫因慕杜威及Dean Woodbridge 兩教授之名,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就讀。與蔣廷黻多所過從,探討中國近代史問題。
1923 年
※,羅家倫離美赴歐,前往德國,在柏林大學聽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的課程,也旁及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方面的課程。與留歐諸人:傅斯年、陳寅恪、俞大維、毛子水、徐志摩等人多所過從。
1925 年
是年
※羅家倫轉入法國巴黎大學,仍然主修哲學和歷史。其中有一段時間赴英國牛津大學,其意在搜集近代中國史料。是年為五卅運動,參與倫敦的中國問訊部的工作。
同年
※羅家倫在致張元濟的長信中,細述自己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計劃。
1926 年
6月18日
※羅家倫終於得以從馬賽搭船歸國。行前,並將在歐收集的史料和書籍千餘冊裝箱運回中國。
7月23日
※抵達上海。
8月
※返國後的羅家倫受聘到東南大學歷史系任教,開有「西洋近百年史」和「中國近百年史」。
9月
※羅家倫致函任教於廈門大學的顧頡剛,希望廈門大學支持其搜求近代史料計劃,因為時局關係,這一計劃再次落空。
9月
※羅家倫回南昌安頓家人,遭遇兵亂,幾死。
1927 年
年初
※羅家倫在南昌國民革命總司令部訪友時,獲得一個與蔣介石會晤的機會,之後羅氏加入北伐,擔任參議、編輯委員會委員長,及法制委員等職務。為了配合北伐和「清黨」,國民黨決定創辦中央黨務學校。蔣介石任校長,戴季陶任教務主任,羅家倫任副主任。
11月
※羅家倫在上海同張維楨結為夫妻,由蔡元培主婚。
1928 年
是月
※羅家倫任「北伐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並兼該會教育處主任。
5月3日
※「濟南五三慘案」發生,羅家倫奉蔣介石草擬抗議文稿。
5月5日
※羅家倫奉命與曾養甫帶著蔣介石致英美總領事的函件,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通告國民黨軍隊退出濟南。
8月17日
※南京國民政府改北平清華學校為「清華大學」,正式任命羅家倫為清華大學校長,羅氏實為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羅氏從出任到離職不及兩年,但其勇猛精進,改革整頓,為清華學術獨立而革除種種積弊,建立種種基礎,貢獻良多。尤以廢除清華兩部(外交部、教育部)共管,廢除清華基金董事會,使清華納入教育部的管理,使得清華的發展走入正軌。
1930 年
是月
※中原戰爭爆發,受北方政局影響,清華發生學潮,羅家倫請辭清華大學校長任。
10月
※羅未待核准就應王世杰之邀到武漢大學任歷史系教授。
10月
※羅氏唯一一部史學方面的研究專著《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年底
※回南京就任中央政治學校教務處主任。
1931 年
是月
※羅家倫在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上發表了《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意義和方法》,該文討論研治近代史的意義,而且還明示了今後研究的相關問題與方向。對近代史研究意義重大。
10月
※羅家倫翻譯的《近代英文獨幕名劇選》出版。
1932 年
是年
※就任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作題為《中央大學之使命》的就職演說,提出「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以為中大使命,為中大定「誠、樸、雄、偉」四字校訓。羅氏中大十年之校長任期,正是中國抗日御侮,生死存亡的艱難歲月,羅氏於風雨飄搖中苦苦支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對中大的保存和建設居功厥偉。
1934 年
是年
※長女羅久芳出世。
1935 年
是年
※出任黨史會副主任委員。
1937 年
是年
※次女羅久華出世。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羅家倫為保存中央大學,周密布置,將中央大學遷往重慶沙坪壩。羅家倫主持下的中大西遷,是抗戰時期組織最早、計劃最周、結果最圓滿的一次壯舉。
1941 年
是年
※羅家倫辭去中央大學校長職務。
9月
※羅家倫任滇黔區考察團團長。
10月
※率團赴黔。
12月
※赴雲南下關慰問滇緬路官兵、員工。途中得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苦苦支撐之抗戰全局自此改觀,為之欣喜非常。
1942 年
3月
※《新人生觀》出版。羅氏在抗日戰爭當中,對中央大學全校師生做了一系列演講,後經修訂集為《新人生觀》一書。《新人生觀》一書從初版到抗戰勝利後一年,出到二十七版。不僅教育、激勵了中大的全體師生,還對整個社會都曾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43 年
2月
※羅家倫受中央設計局命,任西北建設考察團團長。
3月
※父傳珍公病逝貴陽,羅家倫千里奔喪。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通過監察院提議設置新疆省監察區監察使署,並特派羅家倫為監察使。
6月
※即率領西北建設考察團,自重慶出發奔赴西北。
1945 年
是年
※羅家倫請辭新疆監察區監察使職務。
11月
※羅家倫奉派作為民國代表到倫敦出席創設聯合國文化教育科學組織的倫敦會議,曾作歷時五個月的環球旅行。
1946 年
2月
※獲准辭新疆監察使。
1947 年
是年
※羅家倫出任民國駐印度首任大使。
1949 年
是年
※國民黨退守台灣。
12月31日
※羅家倫集合駐印大使館全體人員,降旗撤館。
1950 年
2月1日
※返抵台灣,定居台北。
8月
※羅家倫受命擔任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著力於國民黨黨史及中國近代史料方面的編纂出版工作。此一職責於羅氏淵源甚久。早在一九三五年,羅家倫即任黨史會副主任委員,從那時起到一九五○年被任命為黨史會主任委員,前後已將近十五年時間。羅氏自此出任黨史會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直到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因身體狀況惡化,方由其家人代為請辭,前後凡十八年。
1952 年
是年
※蔣介石提出文字改革,試圖推行簡化字,羅家倫為之鼓吹。
1957 年
是年
※羅家倫曾把他六十歲以前的詩作,花了一年多時間選定、加注、用毛筆字手抄,影印線裝為《心影遊蹤錄》,內分《耕罷集》、《滇黔寄興集》、《蓼莪集》、《玉門出塞集》、《海色河聲集》、《轉綠回黃集》、《天竺紀遊集》、《海天俯仰集》。
1958 年
4月
※就任國史館館長,直到一九六九年因病請辭。
1969 年
6月
※羅家倫因吸入性肺炎住院治療,病情始終不能遏制。
12月25日
※不治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