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人物年表 -> 郭沫若
人物年表
郭沫若年表 (1892-1978)
1892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892 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學名開貞。
1897 年
※入家塾讀書
1901 年
※家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 年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 年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爲第 三名。
1907 年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 年
※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 年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 年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
※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 年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 年
2月
※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
1913 年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
12月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 年
1月
※抵東京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
1915 年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 年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 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 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 年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 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爲《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 年
※休學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 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 年
※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 年
※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 年
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産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 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
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 年
2月
※爲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 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裏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 年
※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 年
※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 年
※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 年
※作《蔔辭通篡》、《金文余釋之余》、《古代銘刻彙考》等
1934 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 年
※作曆史小品數篇,輯爲《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 年
※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
7月
※抗日戰爭爆發。只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 年
1月
※與于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 年
※《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 年
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
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
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 年
11月
※周恩來、于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 年
※作曆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窦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 年
※ 作曆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 年
※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爲整風學習文件
1945 年
※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曆史人物》出版。
1947 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
※遷抵香港。
1948 年
※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
※爲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 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 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
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 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
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 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 年
※作《屈原賦今譯》
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
5月
※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
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 年
※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 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裏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 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 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
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1978 年
6月12日
※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