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人物年表 -> 蔣經國
人物年表
蔣經國年表 (1910-1988)
1910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10 年
4月27日
※宣統 2 年農曆 3 月 18 日,蔣經國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出生。父親為蔣中正,母親為毛福梅,幼名建豐。
1911 年
是年
※蔣中正為參加武昌起義,自日本返國。
1912 年
是年
※中華民國政府於南京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1913 年
是年
※蔣中正攻擊江南製造局,未能攻克,暫赴日本。
1914 年
是年
※ 蔣中正奉孫中山命,返國主持滬、寧討袁軍事,事洩再度赴日。同年中華革命黨成立於日本東京。
1915 年
是年
※蔣中正返國與陳英士等策動肇和兵艦討袁。
1916 年
是年
※入武山學校,受教於周東。蔣中正出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
1917 年
是年
※受教於顧清廉。
1919 年
是年
※北京發起學生愛國運動,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 年
是年
※ 蔣中正命蔣經國轉學至龍津學校,並自訂蔣經國課程,請王歐聲加以 教導。
1921 年
是年
※蔣經國轉學到奉化縣鳳麓學堂接受傳統教育。蔣中正按照自己理想去培育蔣經國。因此他讓蔣經國讀四書五經、《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
同年
※祖母王太夫人病逝,蔣中正返鄉奔喪,蔣經國與父親有較多時間相處。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
11月23日
※蔣中正連日處理家務,與毛福梅、姚冶誠,宣告脫離家庭關係,並析定蔣經國、蔣緯國家產。
1922 年
是年
※轉學至上海的萬竹小學四年級。仍由王歐聲指導古文。同時學英文、《孟子》、《論語》二書。
6月
※陳炯明叛變。
1923 年
是年
※蔣中正出任大本營參謀長。
8月
※蔣中正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國民黨欲與蘇聯合作。蔣中正經常以書信指導蔣經國,訪蘇期間亦不例外。
1924 年
是年
※畢業於萬竹小學高級部。參觀黃埔軍校。
1925 年
是年
※孫中山於 3 月 12 日病逝北京。蔣經國進上海浦東中學就讀。五卅慘 案發生,蔣經國在愛國心驅使下參與 4 次示威活動。
6月
※蔣中正將蔣經國轉學至北京海外補習學校,由吳稚暉教導。決心留學俄國,與吳稚暉商量,並至黃埔徵得蔣中正同意。
10月
※加入中國國民黨。
10月19日
※由上海出發,經海參崴,前往莫斯科。
11月底
※抵達莫斯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就讀。
12月3日
※蔣經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編輯明日壁報「紅牆」到午夜。
1926 年
是年
※以俄文學習歷史與社會科學。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與共產黨員會議。醉心托洛斯基(Leon Trotsky)。
7月
※蔣中正展開北伐。
1927 年
是年
※於中國國民黨清黨行動後發表譴責蔣中正的宣言。
5月下旬
※被迫放棄托洛斯基運動,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申請返國未准,入伍軍隊,派至駐莫斯科紅軍第 1 師為學員。
1928 年
是年
※進入列寧格勒之紅軍托瑪契夫中央軍事及政治學校(Central Tolmatchev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stitute)深造。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 指控蔣經國成立「江浙同鄉會」,後證實為假案,於不自覺的情形下差點被處以死刑。
1929 年
12月
※被吸收為蘇共候補黨員。
1930 年
5月
※畢業,再度申請回國,依舊未批准。被指派擔任莫斯科列寧學院(即中山大學改名)的中國畢業生參觀團副指導員。
10月
※於狄拿馬電廠(Tinama Electrical Plant)工作,並於夜校讀書。
1931 年
是年
※ 因與中共代表陳紹禹起爭執,於冬天被派至石可夫農村(Shekov Village)勞動。
1932 年
10月
※被要求回到莫斯科,再度因為與中共代表的衝突,被派至烏拉山側的斯弗朵夫斯基市(Sverdovsky),於車站擔任苦力,病倒。
1933 年
1月
※病癒後,被蘇共烏拉爾省黨部以「參加生產勞動」為名派至阿爾泰金礦,應該是為了讓蔣經國養病,遠離污染嚴重的斯弗朵夫斯基市。
3月
※回到斯弗朵夫斯基市,於烏拉(Uralmash)重型機械廠工作。
同年
※認識芳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Faina Epatcheva Vahaleva)(後來蔣 中正為其取中國名字為芳娘,蔣經國改為方良)。
1934 年
是年
※南京政府提出恢復南京與莫斯科關係,以及遣返蔣經國的議題。蔣經國擔任分廠副廠長以及報紙《重工業日報》(Heavy Machinery)主編。俄方為檢查蔣經國忠誠度。
8月-11月
※加強監視。
1935 年
1月
※被召回莫斯科,並與斯大林一同進餐。於中國刊登蔣經國給母親的公開信,根據判斷應為陳紹禹代蔣經國所寫。
3月
※與芬娜結婚。
12月
※生下長子蔣孝文。
1936 年
9月
※遭免除職務,失業在家。
11月
※復職,蘇共當地黨部並要他提出候補黨員轉正的申請。
12月12日
※中國發生西安事件。
12月15日
※做出「接受蔣經國為第四類布爾什維克黨員的決議」,成為正式黨員。
1937 年
3月
※寫信給斯大林,第三度要求回國。俄國外交部請蔣經國至莫斯科,批准回國的要求。
3月25日
※回國。
4月19日
※抵達。回到浙江溪口鎮,重拾中國經籍。
7月
※抗戰爆發。
10月
※遷至江西南昌。
1938 年
1月
※出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兼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總隊長及江西省保安處新兵督練處長。
2月
※長女蔣孝章出生。
4月
※中國國民黨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蔣經國擔任三青團中央委員,江西省支團幹事。
同年
※蔣中正在南昌指揮防務。
1939 年
3月
※被調往重慶參加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二期受訓。
6月
※出任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及贛縣縣長。
8月
※成立江西省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
12月
※開辦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幹部訓練班,訓練全省在校及社會青年代表。母親毛福梅遭日軍轟炸身亡,蔣經國返回溪口鎮,日後設「以血洗血」石牌。
1940 年
是年
※主持江西省第四行政區擴大行政會議,通過蔣經國提出的〈新贛南建設的三年計畫〉。
1941 年
是年
※主持江西省第四行政區幹部講習班。發表「新贛南三十年度行政工作總評」。
1942 年
1月
※章亞若在桂林生產雙胞胎,命名孝嚴、孝慈。
同月
※蔣經國還兼任贛縣防空司令部總司令和贛縣防護團團長等職務。
4月底
※蔣中正命令蔣經國到西北考察,還要他帶蔣緯國同行。
1943 年
是年
※ 贛南受到日機轟炸,公署、贛州城等損害甚大。
5月
※創辦公僕學校並自兼校長。
7月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決定創辦中央幹部學校,蔣經國出任教育長,因此往來重慶、贛縣之間。
12月
※被任命為江西省政府委員。
1944 年
是年
※出任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直隸軍事委員會政治部。
1945 年
是年
※受基督教洗禮。
4月
※次子蔣孝武出生。前往新疆省。
6月
※隨行政院院長宋子文訪問蘇聯。
8月
※日本投降。
10月
※以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身份前往長春。
11月
※以蔣中正代理身份被派往莫斯科談判。
1946 年
是年
※獲頒忠勤勳章。報告與斯大林的會談。
2月
※軍事委員會設立青年軍復員委員會,以陳誠為主任委員,蔣經國任副主任委員。
3月18日
※上午8時,蔣經國抵達基隆,由要塞司令史宏熹陪同視察,下午返臺北。
4月
※青年軍復員委員會改組為青年軍復員管理處,蔣經國為副處長。
9月
※在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推選為中央幹事。隨蔣中正視察贛州。
1947 年
1月
※青年軍復員管理處改制為國防部預備幹部管理局,蔣經國任局長。
同年
※向蔣中正報告因為美蘇對立的表面化,東北情勢的嚴峻。
3月16日
※蔣經國加入國防部長白崇禧領軍的宣慰團,至臺灣調查二二八事件。
6月底
※三青團併入國民黨。
1948 年
是年
※以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局長身份,出席陸軍訓練會議。擔任上海地區 經濟管制委員,動員勘建大隊檢舉貪官污吏與奸商,聽取市民訴苦,勤於探查民瘼。研究工業原料的需求與供給,以及增加生產物資,致力於與工商界和勞工代表溝通。向蔣中正報告上海的治安和經濟管制 情形。對上海市民發表「今後上海的經濟管制」。
8月21日
※實施幣制改革(金圓券)。
10月3日
※三子蔣孝勇問世。
11月
※經濟管制政策失敗。
12月
※出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9 年
是年
※蔣中正宣布下野,蔣經國隨侍左右。
4月15日
※是蔣經國四十歲生辰。蔣中正為蔣經國題「寓理帥氣」四字匾額附跋。
4月25日
※隨蔣中正離開故里,登艦去上海。
5月
※與蔣中正經由上海飛往澎湖,蔣經國往返上海、福州、高雄等地。
5月16日
※蔣經國飛離上海,「抵達定海機場」。
7月1日
※蔣經國奉命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第一組副組長。
8月
※蔣經國由台灣飛往重慶、昆明等地。
10月1日
※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0月
※中共發動古寧頭戰事,蔣經國至金門慰問官兵。
11月30日
※蔣經國隨蔣中正飛成都,入駐中央軍官學校。
12月8日
※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決議遷都臺北。
12月
※蔣經國抵達臺灣,不久成立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統籌協調情報及秘密警察活動」。
1950 年
是年
※蔣中正復職視事。蔣經國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及中國國民黨幹部訓練委員會主任。籌備成立政工幹部學校。
3月25日
※蔣經國被任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部主任。
5月1日
※國防部政治部改稱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組織不變,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
6月
※韓戰爆發。
8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
1951 年
是年
※聯合國通過中共為侵略者。政工幹校開學。簽訂舊金山和約。中共進聯合國提案遭否決。
1952 年
是年
※於中國國民黨七全大會時,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並為「反共抗俄基本論」主要起草者。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簽訂中日和平條約。
1953 年
是年
※行政院發表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首度訪問美國。
1954 年
是年
※一萬四千名反共義士來台。獲頒二等雲麾勳章。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
12月
※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5 年
是年
※一江山全體國軍將士陣亡,指揮大陳撤退。
1956 年
是年
※出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兼任主任委員。橫貫公路建設籌備會議決定建設工程,同時決定榮民總醫院建設工程。
1957 年
是年
※就任退輔會主任委員。於日本東京成立「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日本首相岸信介訪華。蔣經國於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
1958 年
是年
※行政院改組,出任政務委員。國防部發表台灣海峽、金馬前線及台灣全省進入備戰狀態,蔣經國至金門給予指示。
8月
※金門遭受砲擊, 國軍反擊中共陣地,擊落中共軍機 5 架,擊沉敵方魚雷艇 3 艘。30 天之內,金門落下 32 萬 4 千餘發砲彈,國軍防衛成功,此役被稱為「八二三砲戰」。
1959 年
是年
※榮民總醫院開始收容病人。獲頒三等寶鼎勳章。金門仍受到 3 萬餘發砲擊。
3月
※召開研討金門作戰之重要會議。
1960 年
是年
※美國與日本修訂每日安全條約。於台中縣舉行東西橫貫公路通車典禮。視察橫貫公路梨山一帶。
1961 年
是年
※中共與蘇聯發生邊界爭執。召開橫貫公路資源開發長期及中期計畫研討會。再度獲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1962 年
是年
※退輔會成立近 7年,就業官兵 12 萬 9 百 72 人,生產收益 5 億 9 千 2 百萬元。視察東部土地開發情況。
1963 年
是年
※主持退輔會各訓練機構業務研討會。完成新竹海埔北區防潮堤。9 月再度訪問美國。在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委員,並獲選為中央常務委員。美國總統甘迺迪被暗殺。
1964 年
是年
※出任政務委員兼國防部副部長。辭去退輔會主任委員。
1965 年
是年
※出任國防部長,指示國防施政要點。約見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各組人員。
9月
※第三度訪美。與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會談並發表聲明。 獲頒一等雲麾勳章。
1966 年
是年
※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訪問大韓民國,晉見朴正熙總統,就亞洲問題交換意見。聽取行政改革方案報告。
1967 年
是年
※完成《風雨中的寧靜》。出任國家安全會議總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巡視金馬前線。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以國防部長身份訪問日本,並與佐藤榮作首相會談。晉見日皇。
1968 年
是年
※到金門過春節。
3月
※巡視馬祖。在立法院報告國防。
1969 年
是年
※訪韓並與韓國總統、總理會談,發表聲明。
3月
※第四度前往美國, 以總統特使身份參加前總統艾森豪的葬禮。
5月
※訪問泰國。行政院局部改組,出任行政院副院長。成立「財政經濟金融會報」,由蔣經國主持。出任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1970 年
是年
※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4月
※第五度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 尼克森會談。在紐約遭到台獨份子黃文雄開槍狙擊。訪問舊金山的美國太平洋總司令部。回國途中非正式訪問日本,並與佐藤首相會談。
1971 年
是年
※發表詩作「在每一分鐘的時光中」。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因應。
1972 年
是年
※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常務會議中一致決議籲請總裁徵召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在立法院以歷屆最高得票率獲得同意出任行政院院長。
6月
※上任時以「平凡、平淡、平實」6 個字作為從政的基 本態度。在立法院報告「莊敬自強」的對內施政方針,明確表示要強化復興基地,和打破中共的國際陰謀。對於日本的對中共政策,發表強硬意見。
1973 年
是年
※提示行政工作的重點,力主將國家置於磐石之上。在馬祖前線慶祝春節。發表政治社會革新與安定物價措施。辭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
11月
※發表將在 5 年內完成預定的 9 項重要建設,後加上核能電廠1項,成為十大建設。
1974 年
是年
※提醒公害問題。發表「安定目前之經濟方案」。
6月
※發表國家建設四大目標。舉行黃埔軍校創校 50 週年紀念典禮,及國父建黨革命 80 週年紀念大會。向國民大會報告:「新精神、新生命、新力量」。
1975 年
是年
※發表三民主義的經濟政策。蔣中正逝世,葬於桃園慈湖。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臨時全體委員會議。國民黨中央委員推舉蔣經國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及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嚴家淦升任總統。獲頒一等卿 雲勳章。於今門發表「告大陸同胞書」。召開行政院十項建設工作研討會議。
1976 年
是年
※考察高雄大造船廠的世界第二大船塢。視察石門第一核能發電廠。聲明「中華民國沒有製造核子武器之意圖」。視察桃園國際機場之建設工程。
1977 年
是年
※在馬祖慶祝春節。視察北迴鐵路工程。在行政院會議報告十大建設完成後,十二項建設新計畫的初步構想。在國民大會預備會議發表外匯存底 46 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 1 千美元,完成 45 萬頓油輪的建造。
1978 年
是年
※中國國民黨第十一屆二中全會第三次大會一致通過推舉蔣經國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候選人。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3月
※當選總統。副總統為謝東閔。巡視金門前線。
5月
※就任總統。
12月15日
※美國宣布將於次年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改與中共建交。蔣經國發佈緊急處分事項:1.軍事單位採取全面加強戒備之必要措施。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會同財政部、經濟部、交通部,採取維持經濟穩定及持續發展之必要措施。3.正在進行中之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延期舉行,即日起(12 月 16 日)停止競選活動。中華民國對美國突然斷交提出嚴重抗議。
1979 年
是年
※農曆除夕發表談話:願與大家「同甘共苦,繼續奮鬥,度過難關,達到成功」。主持大專學生集訓結訓典禮,強調「毋忘在莒」精神。舉行國軍實兵作戰演習 3 天。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四中全會開會典禮宣告:「我基於三民主義的憲政體制,絕不改變三民主義建設的規模,必再擴大;光復大陸的努力,絕不稍懈。」
1980 年
是年
※ 舉行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發表「難忘的一年」。主張貫徹民主憲政。召開國家安全會議特別會議。訪問金門。在中央常會決定今後的努力方向: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民生均富、國防鞏固和教育發達。
1981 年
是年
※在國軍軍事會議的 8 項要點中,明白表示絕對不與中共談判,絕對不與蘇聯接觸。在中央常會對全黨同志提示,今後要有效發掘人才,積極獎掖人才,靈活運用人才,有計畫的儲備人才。訪問金門。由於當時的國際情勢複雜而變化多,因此在中常會說要以「堅忍自強」的精神努力於勤儉建國,創造有利的情勢。
1982 年
是年
※在榮民總醫院動視網膜手術。在中美關係上,加強「合則兩利」的關係。在榮總健康檢查,認為一切機能正常。在中國國民黨建黨 88 週年紀念大會上,強調在精神上和行動上,要具有「臥薪嘗膽」的精神。
1983 年
是年
※聽取台灣省主席李登輝報告後指示:須以基層建設為重,特別對於農、漁、勞工等較低所得者的照顧,要能切實而普及。
1984 年
是年
※二中全會全體一致推舉蔣經國為第七任總統候選人,副總統候選人為李登輝。
5月
※上任,表明「國家利益第一,民眾福利為先」的一貫方針。台灣省政府發表報告,光復以後 39 年間,國民所得增加 55倍, 農業生產總值比 1952 年增加 51.3%,漁業產量增加 6.7倍。
10月
※發生劉宜良命案(江南案)。
1985 年
是年
※訪問金門馬祖。在行憲紀念大會開會典禮中宣示:中華民國總統的繼承,是經由憲法選舉而產生,總統家人中不能也不會參加競選,憲法絕不變更,更不會實施軍政府統治。
1986 年
是年
※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提示保持物價穩定,做到藏富於民,增進大眾福祉,照顧農民利益,並規定下年度總預算以十四項建設為執行重心。因發現心律不整現象,在榮總裝設人工心律調整器。主持中央常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結論。
1987 年
是年
※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解除台灣地區戒嚴令,同時實施國家安全法。在中常會指出,貫徹民主、厲行憲政,是打擊共產主義最佳的利器,而台灣地區宣布解嚴,已為我們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業,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88 年
1月13日
※突然大量吐血,下午 3 時 50 分逝世。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為總統。
1月30日
※奉厝於桃園大溪陵寢之正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