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在浙江省石門縣石門灣(今桐鄉市)出生
是年
※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
2月
※首度發表作品
是年
※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
是年
※首度發表詩詞
秋
※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後豐子愷曾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
是年
※豐子愷自浙江第一師範畢業
同年
※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
是年
※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
同年
※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是年
※回國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
12月
※開始漫畫創作,為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漫畫造形簡約,畫風樸實,饒富童趣,在眾多畫家中,獨樹一格。
是年
※與友人創辦立達學院。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
4月
※圖畫題目為「人散後,一勾新月天如水」,引起在上海辦《文學周報》的鄭振鐸的注意。
是年
※《文學周報》開始連續刊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
是年
※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
同年
※創辦開明書店
是年
※從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皈依佛門淨土宗,法名「嬰行」。於上海參加創辦立達中學(後改為立達學園)。
是年
※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
是年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
是年
※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
是年
※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
同年
※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
是年
※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
是年
※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
是年
※豐子愷來五通橋賣畫,結識指點李道熙。
同年
※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是年
※抗戰勝利以後,豐子愷回到杭州定居。
是年
※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
是年
※到香港舉行畫展。
是年
※上海市中國畫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
是年
※他翻譯日本古典名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幼女豐一吟協助。
是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他蒙受屈辱;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遭批鬥、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8月
※癌症病發
9月
※診斷為右葉尖肺癌
9月15日
※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享年76歲
6月5日
※平反,書面通知送交長子豐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