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十一月二十八日
※誕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丘氏學塾。逢甲得名於當年的年序,取“喜逢甲子”之意。
是年
※逢甲就塾,由其父教讀。據載:逢甲“聰穎異常,有神童之目。
是年
※逢甲仍就讀於其父在苗栗銅鑼灣的設教處。
是年
※逢甲已能屬對吟詩。
是年
※逢甲在其父的教育薰陶下,學識日進,已能寫淺顯文章。
是年
※逢甲的祖父病逝,逢甲隨父母回東勢角奔喪。※此後,其父在彰化縣三莊魏家設教,逢甲亦隨其父到該處讀書。
是年
※據載,逢甲已寫出寓意非淺的七言詩:“采見南山歲幾重,古色古香豔秋容;愛花合為淵明壽,酒浸黃英晉萬鐘。
是年
※逢甲在彰化縣三庄魏家其父設教處就讀。
是年
※逢甲隨其父遷到彰化縣新伯公劉氏家塾就讀。
是年
※逢甲仍隨父親就讀于彰化新伯公劉氏家塾,並開始“佐課蒙童”。※據載:是年逢甲填寫了一首《西江月·窮經致用》:“興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才雄。更兼經史滿懷中,祇覺大才適用。欲布知時甘雨,願乘破浪長風。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頌。”,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丘逢甲已經懷抱雄心大志。
是年
※是年,逢甲參加臺灣府童子試。因考生中逢甲年齡最小,而交卷最旱,受到當時視察考場的福建巡撫丁日昌的注意。丁有意考察逢甲的才學,便以“甲年逢甲子”的上聯命對,逢甲略作思考,便出口對曰:“丁歲遇丁公”(因當年為丁丑年,丁丑之年遇見這位姓丁的巡撫,對得妙極)。丁日昌“驚為才子”。為了更進一步考察逢甲的詩才,丁又命逢甲以臺灣風物為題,作竹枝詞百首,日未晚,百首竹枝詞已成。丁日昌看後,拍案叫好,特意將逢甲父子留在官邸,設宴招待,並脂送一枚刻有“東寧才子”的印章給丘逢甲。從此,“丘才子”的稱譽便在臺灣四處傳誦。
是年
※應試後,由於丁日昌的推薦,逢甲前往彰化筱雲山莊就讀,得到名師吳子光的指導,學識更為長進。
是年
※逢甲因祖母去世,從筱雲山莊趕回東勢角奔喪。不久,思師吳子光又不幸逝世。
9月
※逢甲的慈母不幸病逝。對於母親的逝世,逢甲十分悲痛。※逢甲後來有詩寫道:“繄余昔齠齔,嬉戲慈母旁。開園種秋菊,寒花映書堂。殷勤慈母心,採菊縫枕囊。祝兒蠲宿痾,祝兒好容光。垂垂手中線,宛宛生清香。”(《菊枕詩》)表現了對童年生話的依戀和對母親的感激心情。※他一生寫有許多懷念母親的詩篇,其中以《菊枕詩》最為感人。
是年
※逢甲隨父到彰化縣王子社丘氏學塾佐教兼讀書,舉家亦遷至該處。※逢甲與年僅九歲的崧甫弟相依為伴,同室相居,同堂共讀。
是年
※逢甲仍在彰化縣王子社輔助父親教課。課餘,逢甲常帶崧甫弟到附近的鐵砧山郊遊。山上的“忠烈祠”和“國姓井”(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紀念物),陶冶著他們兄弟兩人的心靈。
是年
※逢甲獲得“廩餼”待遇。
是年
※逢甲遵照父親的意見,迎娶廖賡芳先生的長女為妻。
是年
※上年爆發的中法戰爭的炮火已燃及臺灣。八月五日,法國軍艦炮轟基隆港,並派兵入侵臺灣。※逢甲從少年時代起,就關心國家大事。中法事起,臺灣首當其衝,逢甲尤感國家民族之患,“由是益留心中外事故和西方文化,慨然有維新之志。”
秋
※逢甲赴福州應鄉試,未售。
是年
※逢甲鄉試失敗後,在閩、粵周遊了一些時日,結識了嘉應詩人王曉滄。
春
※返回臺灣,仍隨其父“佐課蒙童”,並發奮攻讀。
是年
※唐景崧受朝廷委派,擔任台澎道。唐雅好文學,上任後,常在官邸舉辦“文酒之會”,邀請僚屬、文士赴會,吟詩屬對,極一時之盛。逢甲素善詩文,又有“才子”之名,很快就被唐景換羅致幕府,受到賞識。唐景崧曾賦贈一聯給丘逢甲:“海上二百年生此奇士;腹中十萬卷佐我未能。”不久,唐景崧將逢甲推薦到海東書院攻讀。※從此,逢甲與臺灣上層人物的交往逐漸增多。此時,逢甲結識了陳省三、許南英、施士浩、汪春源等詩友。
秋
※逢甲再赴福州應鄉試,考取舉人,名列第三十一名。
正月
※逢甲首次來到北京參加會試。
陰曆三月上旬
※考試
五月
※揭榜,名列三甲九十六名,欽點為工部澳衡司主事。逢甲無意仕途,因此,在皇帝接見後,便告假返回合灣故里。※在京會試期間,逢甲結識了黃遵憲、溫仲和等人,並和許南英有詩詞唱和。
是年
※逢甲在返回臺灣途中,曾在上海作了短暫停留,並與幾年前認識的嘉應詩人王曉滄再次相會。※王曉滄有詩憶及此事:“逆旅人曾識馬周,賓朋顧盼劇風流。當時高會春申浦,甲帳紅毹醉英愁。”
秋
※逢甲回到臺灣,受到各界人士和親戚朋友的熱烈歡迎。唐景崧在接風的酒宴上賦贈一詩給逢甲。“一年不見丘才子。今日相逢喜欲狂。滄海魚龍神變化,秀才文字憶商量。聽濤亭上燈如昨,覓句堂前酒再香。從此詩人須破例,勳名待出水曹郎。”詩中,唐景崧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心情,勸勉逢甲出來做官。※逢甲後來婉謝了唐景崧的邀請,只答應擔任《臺灣通志》的採編工作。
是年
※逢甲應聘擔任台中宏文書院主講。逢甲在彰化的舊居已破敗,他中進士後,親戚朋友紛紛捐資饋贈,幫他在台中潭子鄉大埔厝新修一座房舍,名日:柏莊。※逢甲舉家遷往該處。唐景崧得知此事、賦贈一詩,其中兩句云:“新得柏莊疑傲我,山村終恐誤英雄。”詩中還是奉勸逢甲不要死守山林,而應該出仕為官。逢甲還是沒有接受唐景崧的意見。
是年
※逢甲仍主講于台中宏文書院,並兼台南羅山書院的主講。他面對中外急劇變化的形勢,十分注意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勉勵學生“勤閱報章,以廣見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課之餘,逢甲積極參加由唐景崧發起的“牡丹詩社”的活動。
是年
※因廖夫人多年未生育男孩,逢甲根據父親的意見,迎要呂隋珠女士為二夫人。
是年
※逢甲除擔任台中宏文書院,台南羅山書院的主講外,又兼任嘉義崇文書院的山長。※在教課之餘,逢甲遊歷了臺灣的一些名勝古蹟:嘉義玉枕山碧雲寺,留有逢甲當年遊覽該地時所題寫的四首題壁詩。在台南鄭成功廟前,也有逢甲題寫的兩幅楹聯。其中一幅云:“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異族出境,願中國有志者再振雄風。”此聯充分表達了逢甲對鄭成功極其崇敬的心情,同時也抒發了他渴望振興中華的心願。
是年
※逢甲和許南英有密切交在。許南英有詩,題為《丘仙根工部以詩索畫梅,用其原韻應之,時仙根掌教崇文書院,而余辭蓬壺書院之聘》。
是年
※逢甲仍主講宏文、羅山、崇文各書院,並繼續從事《臺灣通志》的採編工作。
是年
※逢甲為唐景崧的《請纓日記》作序。序中用古代英雄人物作比,以傾向性十分鮮明的文字,頌揚了唐景崧。
8月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逢甲身在臺灣,十分關注戰爭的發展。清軍接連失敗的消息傳來,使得心痛如焚。他曾憂心忡忡地對人說:“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此地,彼詎能恝然置之乎!”他已經預見到臺灣前途的危難,於是,請求已經升遷為署理臺灣巡撫的唐景崧,批准他創辦義軍。
中秋節前後
※請求得允後,逢甲四處動員,以“抗倭守土”相號召,招募了為數眾多的臺灣青壯年入伍。※經費不足,逢甲“傾家財以為兵餉,不足則乞諸義士以助之。”※不久,一支號稱一百六十營(實際上經過短期訓練的不過三十餘營)的臺灣義軍正式成立了,丘逢甲擔任全台義軍統領(又稱義軍大將軍)。
是年
※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一傳開,立即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逢甲在臺灣得知“馬關條約”的內容後,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此後還多次聯合臺灣紳士向朝廷發出籲請電,要求廢約抗戰。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得臺灣門人俞應震、丘逢甲電,字字血淚,使我無面目立于人世矣!”
是年
※清廷不顧全國人民的憤怒反對,執意割讓台灣,下令唐景崧率領官員內渡,委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割台特使。在這種情況下,丘逢甲聯合一批愛國紳士,倡議成立臺灣民主國,冀圖用這種不牽連清政府的名義,與日軍展開抗戰。
5月21日
※(陰曆四月二十七日),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
5月25日
※舉行就職儀式,由丘逢甲率領軍民,向唐景崧遞交總統印璽。※事後致電清廷:“臺灣士民,義不服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表示臺灣永遠不離開祖國。
是年
※當時,臺北的防務由唐景崧負責,台南的防務由劉永福負責,台中的防務由丘逢甲、林朝棟負責。不幾天,基隆失陷,臺北兵亂。在這種情況下,唐景崧化裝逃離臺北,乘外輪溜回廈門,台北實際成了不設防的空城,便被日軍輕易佔領。※當基隆失陷、臺北告急的消息傳到台中時,丘逢甲急舉義軍從台中趕赴臺北增援,行至中途,得知臺北已淪陷、唐景崧已內渡,逢甲氣憤至極,說:“誤我臺民,一至此極,景崧之肉其足食乎”
是年
※日軍攻佔臺北後,乘勝沿鐵路線南侵,直達新竹縣。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二十餘晝夜。後因“餉絕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
是年
※新竹之戰失敗後,逢甲與幾位親信藏匿於山野間,他們當時想投奔台南劉永福處,可惜道路被日軍所封鎖,不能行。逢甲提出收集殘部、聯合山胞、據山死守的方案,未能被大家所接受。此時,部將謝道隆勸逢甲說:“台雖亡,能強祖國,則可復土雪恥,不如內渡也!”逢甲接受了謝的建議。
是年
※連夜趕回台中柏莊,收集細軟,帶領家人,由梧棲港乘木帆船離開台灣。※在離台前夕,逢甲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寫下《離台詩》六首,交給妹夫張曉峰珍藏。
陰曆六月上旬
※木船在臺灣海峽漂流了幾天幾夜,終於在泉州港登了岸。由於逢甲連年憂勞,加上海上幾天幾夜的顛簸,“故在泉,忽嘔血數升,幾不起。”
是年
※逢甲在親人們的照料下,在泉州休息了一些時日,又乘船赴汕頭。
是年
※在汕頭,與其他家人和部將會齊後,即乘舟溯韓江而上。
是年
※途經潮州時,與分別達七年之久的老友溫仲和相會。事後,逢甲作有《潮州喜晤溫慕柳同年別後卻寄》一詩。在旅途中,逢甲還寫有《鮀江秋意》、《潮州舟次》、《舟入梅州境》、《客愁》等詩,抒發了他因故鄉淪亡的無窮愁緒。
中秋節前
※逢甲才抵達祖居地鎮平縣文福鄉印山村,有詩《乙未秋日歸印山故居,因遊仙人橋作》為證。因印山村的祖宅“半廢為圃蕪不治”,逢甲一家只好暫時借住于鎮平縣城東側的東山烏石山房,並著手在淡定村修建新居。
是年
※逢甲離台之際,他在台中的柏莊故居,即遭日軍焚毀。
冬
※逢甲曾向兩江總督張之洞寫信,請求他奏請表彰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臺灣義軍殉難將士,結果毫無下文。逢甲不禁發出“湛身難訴遺民苦,殉義誰彰故部賢”的感歎。
是年
※內渡回粵後,心情異常鬱悶,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台灣,他悲痛地寫下了《天涯》、《愁雲》、《往事》、《春愁》、《當歌》等數十首感人肺腑的詩篇,表達了“他夢裡陳書仍痛哭,縱橫殘淚枕痕深”的心情。
春
※由於和臺灣音訊隔絕,委派謝道隆重返臺灣,探聽消息。謝臨行前,逢甲寫有多首詩相送。
春
※為了排遣苦悶,在親友陪同下,逢甲遊覽了長潭、鎮山樓等本縣名勝古蹟,寫了《重九日赴長潭》等許多觸景生情的詩篇。
夏
※逢甲淡定村的新居落成,取名為“心太平草廬”。南廂房取名為“念台精舍”,北廂房取名為“嶺雲海日樓”。※逢甲作有《淡定村心太平草廬圖記》。
五月
※為了和省城的社會名流取得聯繫,逢甲動身前往廣州。※途中經過梅州、潮州、汕頭和香港,遊覽了當地的一些名勝古蹟,均有詩紀遊。※在梅州拜訪了當地名流梁國瑞。※在潮州,還意外地會見了王曉滄,逢甲有詩:“曾見王郎海上行,十年重晤鳳凰城。”
是年
※到廣州後,逢甲作了較長時間的逗留,除遊覽了越王台、鎮海樓、九眼井、鮑姑祠等名勝之地外,還先後拜訪了廣東巡撫許振煒,翰林院編修劉可毅、菊坡書院山長梁居實等人,逢甲得到他們的同情。※特別是許振煒十分讚賞逢甲的詩才和抗日護台的義烈事蹟,並關注他目前的困難處境。當時有一批劣紳,聯名控告逢甲“違旨抗日”,要求官府嚴辦。許振煒對於這份控狀,判為“挾私誣害”,並聯合刑部尚書廖壽恆一道上書朝廷,請求朝廷批准逢甲歸住廣東祖籍,最後得到朝廷的批准,同意其“歸籍海陽”。
春
※逢甲從南洋歸僑口中得知新加坡有著名學者丘菽園,便修書一封聯繫。不久,丘菽園寄來《菽園贅談》,要求逢甲作序。逢甲欣然答應。在序中,逢甲全面地陳述了當今朝政的弊端。從此,他們兩人書信往來頻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是年
※逢甲奉“歸籍海陽”的朝旨,攜帶著妻室兒女,來到海陽(今潮州)定居。(逢甲的父親,繼母及年幼的弟妹仍留在鎮平縣淡定村。)
是年
※逢甲受聘擔任韓山書院的主講。當時該書院保守空氣比較濃厚,逢甲力圖打破這種局面,注重用新思潮啟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結果“被目為異端”。
年底
※逢甲氣憤地辭去教職。
本年
※逢甲取號“仲閼”,表示其志願多受阻闊而不得志的心情。※逢甲寫了許多感懷時事,瞻念祖國前途的詩篇,如《海軍衙門歌》、《歲暮雜詩》、《聞膠州事書感》等。詩中發洩了對朝廷投降派的不滿,對外國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行徑則表示了強烈的憤慨。
是年
※逢甲主講於潮陽東山書院。慈禧捕殺“六君子”的消息傳來,逢甲感到震驚,寫下了“一網驚心朔黨人”的詩句(見《聞言者屢有改科舉之議,疊頤山見贈韻,簡温慕柳同年金山書院》),表示了他對慈禧太后的十分不滿,和對維新派人士的深切同情。
是年
※逢甲在教課之餘,遊覽了潮汕地區的許多名勝古蹟,寫了《說潮》等數十首詠誦潮汕歷史典故和民情風物的詩篇。※在許多詩篇中,傾訴了詩人對文天祥、陸秀夫、陳璧娘等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心情,也流露出報國無門、“百事不能”的苦悶情懷。
冬
※逢甲聽說黃遵憲因參與康梁變法而遭到慈禧“革職放歸”的消息,特地從潮州趕到梅州看望老朋友。闊別十年的老友,在家鄉相見,感到格外高興。逢甲為公度新落成的“人境廬”題寫了“陸沉欲借舟權住,天問翻無壁受呵”的楹聯,表示了對老友的崇敬和同情。
是年
※逢甲還和王曉滄、丘菽園、潘蘭史、肖伯瑤等詩友經常賦詩唱和。他和王曉滄之間的唱和詩,曾彙編成《金城唱和集》刊刻行世。
是年
※逢甲仍講學於潮陽東山書院,並兼澄海景韓書院的主講。在連年的講學活動中,他深感舊式書院難以造就先進人才,認為“欲振奮民氣,啟發民智,非主張精神教育不為功。”因此,他決定創辦新式學堂。
春
※許南英來潮汕看望逢甲,兩人賦詩唱和,逢甲一連寫下了《鮀江喜晤許蘊伯大令》等十七首充滿感情的詩。
春末夏初
※戊戌科狀元夏同龢前來潮汕,與逢甲交誼甚深、在幾個月的相處中,賦詩唱和,交換對時局的看法;還一同遊覽了潮汕的許多名勝古蹟;共同發起了重修潮陽大忠祠、祭祀文天祥的活動。夏同龢還為逢甲書寫了“澹定村”三個大字和“馬來西極,龍臥南陽”的楹聯。逢甲有詩酬謝。
冬
※他辭去東山、景韓兩書院的教職,首先在潮州創辦東文學堂,聘請日本學者熊澤純之助來學堂兼課,向青年學子介紹西方文明。不久,又聯合溫仲和、楊守愚等人,在汕頭籌辦“嶺東同文學堂”。逢甲親自撰寫《創設嶺東同文學堂緣起》,系統陳述該學堂的辦學宗旨和具體辦法。
冬
※逢甲曾到香港、九龍、澳門,寫有《九龍有感》、《澳門雜詩》等。※在香港,首次與潘飛聲見面,逢甲有“海上逢君淚滿衣”的詩句,在港期間,逢甲還與康有為、唐才常等人有過交往,並曾合影留念。
是年
※逢甲認識日本友人平山周,犬養毅、近藤,此後互有通信聯繫。
春
※逢甲應廣東地方當局的委派前往南洋調查我國僑民的情況。從二月中旬到五月底,歷時三個多月,先後到過新加坡和馬來亞。所到之處,受到僑胞的熱烈歡迎。※逢甲曾多次發表演說,鼓勵僑胞們的愛國熱情。逢甲有詩吟誦當時聽眾的盛況:“萬人圍坐齊傾耳”※在新加坡逗留期間,得到丘菽園的熱情接待,並先後會見了康有為、容閎、林文慶、葉季允等知名人士。逢甲此次南行,不僅結識了許多新朋友,而且還為創辦“嶺東同文學堂”募集了一筆資金。
陰曆六月初
※逢甲帶著滿意的心情離開新加坡回國。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等待著他的是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的兩個男孩(丘琰、丘球)在潮州遭鼠疫而天折。此不幸像晴天霹靂,使他陷入極度的悲哀之中:“頻年痛哭為哀時,誰料今朝更哭兒;擬遣靈龜向天問,挑燈和淚讀韓詩。”※當時,逢甲的家屬己經遷回淡定村。
是年
※崧甫弟又不幸病逝(年僅二十八歲)。這一連串的不幸,使逢甲悲痛欲絕。以後他曾寫《題崧甫弟遺像》一首長詩,追念他與這位弟弟的友情:“少為失母雛,出入相扶將。以父為之師,讀書同一堂。雙峰之山何峨峨,大甲之水何湯湯。瑞蓮王子池,古柏大部莊。何須風雨夕,始複思聯床。”
下半年
※為了安慰家人,排遣心頭的悲痛逢甲陪同父親遊覽了福建岩前的均慶寺、鎮平藍坊的清涼洞、梅縣松源的祥光寺等名勝。逢甲還特意攀登了梅縣的陰那山,朝拜了靈光寺,了卻他多年來追念“慚愧仙師”的心願。
是年
※在從陰那山回來的途中,逢甲又特地到“人境廬”看望黃公度。這次他們相聚了幾天,相互賦詩唱和,共同發洩了對八國聯軍入侵的強烈義憤。※同時,也流露出他們對義和團運動的不滿情緒。
春
※逢甲拭去家庭不幸的淚痕,從淡定村趕赴汕頭,聯合溫仲和、楊守愚、何壽朋、溫丹銘等人,正式創辦了“嶺東同文學堂”,逢甲親自擔任學堂監督。※由於學堂同人的共同努力,幾年間,這所學堂便聞名粵東,有志青年紛紛前來報考,一時出現“趨之若鶩”的喜人景象。
是年
※逢甲仍在汕頭主辦“嶺東同文學堂”。他針對洋教大量輸入的現狀,大力提倡孔教,冀圖以之抗衡。逢甲有詩:《為潮人士演說孔教於鮀浦》。
寒假
※逢甲在淡定村熱情地接待了從台灣專程來探望他的謝道隆。分別長達七年之久的兩位老友,在淡定村相處了十天。臨別時,逢甲作有《送謝四東歸》。
是年
※逢甲通過潘飛聲認識陳擷芬女士。逢甲為陳女士主辦的《女學報》題詩一首,內有“喚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維新”的詩句。
是年
※逢甲寫了許多感懷時事之作。《汕頭海關歌》、《述哀》、《晨起書所見》、《題蘭史羅浮紀遊圖》是其中的代表。
年底
※“嶺東同文學堂”因鼓吹新思潮,受到地方守舊勢力的搗亂。逢甲憤而辭去學堂監督職務,開始謀向廣州發展新教育。為此,在廣州逗留了幾個月。
是年
※逢甲在家鄉鎮平縣積極興辦新學:在縣城創辦“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在東山、員山創辦“創兆學堂”;在鄉設“自強社”。
陰曆八月十三日
※溫仲和在松口病逝。逢甲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前往弔唁,並應其親屬的請求寫了墓誌銘。
是年
※此年逢甲作詩甚少。在其詩集中,僅得詩二十餘首,可以說是他一生詩歌創作中的歉收時期。※這一年寫的《贈謝生》,值得人們注意,詩中表達了逢甲對謝逸橋這類革命青年的期望,閃現出他新的思想曙光。
是年
※爆發了抵制美貨的愛國運動,抗議美國政府對我僑胞的迫害。逢甲在潮州參加了這場反美愛國運動,他聯合潮汕地區的學界、商界同人集會,向省城發了抵制美貨的通電。
是年
※逢甲還派遣門人前往福建的上杭、武平,廣東的興寧、五華等地興辦新學。一時辦學風氣大盛,興寧縣的興民中學堂還遙聘逢甲為該校監督。
陰曆二月二十三日
※黃公度不幸病逝。噩耗傳來,逢甲十分悲痛,他緬懷公度一生的業績,作了一幅輓聯:“論文章經濟,均足千秋,從今憑弔孤城,落日登樓,詎竟騎鯨哀鐵漢;合公義私情,來伸一慟,剩我眷懷祖國,春風釃酒,更同鉤黨哭林宗。”此幅輓聯,充分表達了逢甲對公度的深摯感情。※據潘飛聲《在山泉詩話》載,逢甲曾為公度作傳,可惜未成。
是年
※逢甲為臺灣同鄉王松的《台陽詩話》題詩一首。
上半年
※逢甲在家鄉創辦“鎮平縣立中學堂”。並在鄉族中提倡種植果木、革除奢侈祭祀等陋習,勸人禁賭、禁抽鴉片煙,受到鄉人贊揚,逢甲曾作《崇儉鄉規序》。※由於逢甲在粵東辦學有成績,受到社會上開明人士的好評。
夏
※兩廣總督岑春煊聘請逢甲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及廣州府中學堂監督。正在廣州法政學堂求學的鄒魯慕名求見,逢甲高興地收他為門生。
是年
※廣東學政朱祖謀因病辭職,回歸故里。逢甲有詩送行,題為《送朱古微學使乞病旋里》。
是年
※逢甲仍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及廣州府中學堂監督,寒暑假則由省城返回淡定村省親。
是年
※逢甲除寫了一些感懷時事的詩篇外,大量的是應酬唱和詩。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逢甲與岑春煊、張鳴歧、陳寶琛、湯壽潛等上層人物有較密切的聯繫。
是年
※逢甲利用和上層人物的關係,暗中為保護革命黨人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潮州黃崗起義失敗後,廣東地方當局欲大肆搜捕黨人,逢甲曾從中建議防止株連;梅縣松口學潮發生後,兩廣總督想停辦全梅學校,逢甲“以華僑利害說之,一言而解。”
是年
※逢甲被推選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並受聘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仍兼廣州府中學堂監督。※逢甲的門人學生中出了不少革命黨人,如鄒魯、鄧鏗、姚雨平、陳炯明、黃慕松、林震、謝逸橋、李次溫、饒景華、林修明等,逢甲和他們均有聯繫。
是年
※逢甲利用兩廣學務公所議紳的身份,委派革命黨人羅福星前往南洋視察僑校。羅福星借此機會,在南洋進行革命活動。
是年
※易順鼎在赴任廣東欽廉道途中,路經廣州,逢甲與他有過頻繁接觸。自此以後的幾年中,寫下了許多唱和詩。
是年
※在革命浪潮高漲的情況下,逢甲的思想產生深刻的矛盾:他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滿朝政,憎恨列強入侵,渴望祖國富強;但是,他又反對暴力革命,對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不理解,甚至抱有抵觸情緒。※他的這一思想,充分反映在是年所作的題為《戊申廣州五月五日作》一詩中。不過,逢甲畢竟是經歷過抗日護台烽火洗禮的人,對清王朝沒有多少好感,隨著革命潮流的發展,他的思想也逐步傾向革命。
是年
※在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清廷不得不接受立憲派的意見,下令各省成立諮議局,“籌辦憲政”。是年,逢甲當選為廣東諮議局副議長。
是年
※逢甲在廣東諮議局利用副議長的身份,安插革命黨人古應芬、鄒魯在諮議局任職,並以果斷手段提出“禁賭案”。
是年
※逢甲還兼任兩廣總督公署議紳以及兩廣方言學堂監督。
12月
※與議員陳炯明一道參加了上海召開的十六省諮議局代表會議。會議期間,陳炯明秘密加人了同盟會,逢甲是否同時參加,未記載,待查。
陰曆正月初三
※革命黨人趙聲、倪映典發動廣州新軍起義。起義前,趙聲與丘逢甲有交往。革命黨人商議起義成功後,推舉逢甲為臨時民政長官。起義失敗後,逢甲利用副議長身份,為保護鄒魯和陳炯明作出了貢獻。
春
※革命黨人葉楚傖來廣州,逢甲與他有交往。逢甲有詩,題為《與楚槍千仞聞歌作》《題楚傖汾湖吊夢圖》。
是年
※逢甲的好友湯壽潛從浙江來到廣州,逢甲與他交往甚密,有《廣州晤湯蟄仙同年》等詩。
是年
※逢甲還與革命黨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有接觸;與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有通信聯繫;與廣東新軍將領黃仕龍、饒景華等人有接觸,曾一同拜謁南海神廟,逢甲作有《南海神廟韓碑亭記》及《波羅謁南海神廟五十二韻》。
中秋節前
※逢甲到羅浮山旅遊,在山上逗留了十天。下山后,又順路遊覽了惠州西湖。
年底
※遊覽了南海西樵山。所到之處,均有詩紀遊,這些詩,曾以《羅浮游草》刊刻行世。
是年
※逢甲開始將自己內渡回粵後的詩作進行整理編輯,定名為《嶺雲海日樓詩鈔》。
正月初七
※其父病逝,回淡定村料理父親喪事
3月29日
※廣州起義爆發,一批革命黨人壯烈犧牲。當他得知黨人犧牲眾多的消息,十分悲傷,趕忙回到廣州,盡力營救革命黨人。※逢甲因暗中保護革命黨人而受到清廷密探的監視,而他卻處之自若。
是年
※武昌起義成功消息傳來,逢甲欣喜萬分,對人說:“內渡十七年,無若今日快心者!”並出示當年在臺灣因刺血上書留下的指瘢說:“予固未嘗一日忘此痛也!”
是年
※在革命浪潮的猛烈衝擊下,兩廣總督張鳴歧經過丘逢甲等人的開導勸說,終於宣佈廣東脫離清廷獨立。
是年
※廣東軍政府成立,胡漢民當選都督,丘逢甲擔任教育部長。逢甲為籌建廣東北伐軍、調解陳炯明與黃仕龍的矛盾作出了努力。
11月
※逢甲作為廣東軍政府的三人代表之一,出席了南京組建中央臨時政府的會議,會上當選為中央參議員。※在南京開會期間,逢甲為廣東北伐軍進軍長紅北岸,做了一些後勤聯絡工作。
是年
※冒雪拜謁了明孝陵,遊覽了莫愁湖等名勝之地,寫下了《謁明孝陵》、《登掃葉樓》、《雪中遊莫愁湖》三題共十首詩。在詩中表達了他對辛亥革命勝利無比喜悅的心情。
一月中旬
※由於連年為國事奔波操勞,逢甲的健康日下,在南京開會期間肺病復發,口吐鮮血。他自感情況不妙,急忙告假,在隨員丘復等人陪同下,匆忙乘海輪南下。
一月
※至廈門,逢甲稍作停留。他得知福建局勢未安、省議會也未成立,便帶病電告福建都督,建議速行召開省議會。電文中有:“革命掃除滿清秕政,若一切仍舊,安用鐵血為?”“民國新造,斷非一、二人專制可以成功”等語。
一月下旬
※抵達汕頭,逢甲病情加重。時“京粵函電交馳,且以粵督相推舉”,逢甲則表示:“吾願居監督政府地位,即不病亦不任受也!”
二月上旬
※抵達淡定村故居,逢甲已病危。但他仍念念不忘國事。據載:“抵鎮平山居,則言動已難,譫囈時聞。時或清醒,則詢大局安危事,未言及私。聞清帝退位,南北統一,則色然喜;聞袁就職,孫解職,則曰:袁之為人,孫之意志,吾知之矣!前途未可樂觀!”
二月二十五日(陰曆正月初八)
※丑時,逢甲不幸病逝於淡定村。臨終前,留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是年
※逢甲的不幸病逝,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悲痛。出殯時,“執拂而哭者數千人”。在廣州的臺灣同胞“哭之尤慟”。廣州臺胞在悲痛中作了一幅輓聯:“憶當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餘生,隻手難支新建國;痛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北面同哭故將軍。”此幅輓聯,充分表達了臺灣同胞對這位愛國志士的崇敬心情。
4月2日
※逢甲的遺體安葬在其祖居地印山村後的山坡上。
是年
※逢甲的四弟瑞甲、五弟兆甲,將《嶺雲海日樓詩鈔》付梓刊印,逢甲的詩集才得以流布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