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人物年表 -> 牟宗三
人物年表
牟宗三年表 (1906-1995)
1919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09 年
4月25日
※出生於山東省棲霞縣蛇窩泊鎮牟家疃村。祖籍湖北省公安縣。
1918 年
是年
※入私塾。
1921 年
是年
※轉入蛇窩泊鎮新制小學。
1924 年
是年
※考入本縣縣立中學
1927 年
是年
※入北京大學預科
1928 年
是年
※國民革命軍佔領北京,國民黨人把他列為預備黨員,後退出,開始潛心讀書。
1929 年
是年
※與萊陽王格莊王秀英結婚。育有二子,長伯璇,次伯璉。
1930 年
是年
※由預科直接升入北大哲學系,興趣集中在易經和懷特海哲學,對易經宇宙論的玄思和形而上學的靈魂十分欣賞。此乃其知覺的解悟學思階段。
1931 年
是年
※轉而接觸“如何”“為何”的理性思辨問題,開始從直接的解悟轉向構架的思辨。
1932 年
※讀大學三年級,正式師從熊十力,契悟關於生命的問題。其學思由構架的思辨轉為客觀的悲情。
1933 年
是年
※完成第一部學術著作《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及其道德哲學》
同年
※大學畢業,任教於山東壽張鄉村師範。
1934 年
※離開壽張鄉師,北上天津,在社會科學院與哲學家張東蓀、社會活動家張君勱、羅隆基往來,加入張東蓀組建的國家社會黨。
1935 年
是年
※第一部學術著作《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及其道德哲學》正式出版
1936 年
是年
※赴廣州,任教於私立學海書院。
同年
※學院解散,旋北上返北平。
1937 年
是年
※任國家社會黨機關刊物《再生》雜誌主編。回鄉時路過山東鄒平,參觀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與梁意見不和。
同年
※七七事變後,幾經輾轉,隻身前往桂林。
1938 年
是年
※在廣西田間中學教書,構思、草寫《邏輯典範》
同年
※應張遵騮之邀至昆明,無職業,生活費由張資助。
1939 年
※張遵騮返滬,遂困於昆明,致函張先生。熊先生極力相助未果;自重慶往璧山獅子場拜晤被日機炸傷的熊先生。
認識唐君毅,與其成為學問與性情最相契的一位朋友。
1940 年
是年
※以講師名義進入大理民族文化書院,著手醞釀《認識心之批判》。精神極度痛苦,生命極度蕭瑟,由虛無之感、悲劇之創傷契入佛教心情。
1941 年
是年
※大理文化書院解散,與張君勵關係疏離。返重慶北碚任教於梁漱溟籌建的勉仁書院,依附熊十力。與梁不相諧。
1月
※《邏輯典範》正式出版。
1942 年
是年
※辭去勉仁書院教職,由唐君勵推薦至成都華西大學哲學系任講師,獨立講學自此始。撰寫《認識心之批判》。在此間,道德文化意識特強,客觀悲情一直在昂揚著。
1945 年
是年
※由成都轉至重慶,任教於中央大學哲學系,與唐君毅共事。國社黨改為民社黨,正式退出。
1946 年
※隨中央大學撤往南京
※輪任中大哲學系主任。與友人姚漢源創辦《歷史與文化》月刊,因經費無著,出四期而停刊。
1947 年
※因係內矛盾而轉往金陵大學、江南大學。
1948 年
是年
※與熊十力同赴浙江大學哲學系任教。
1949 年
※由杭州經上海去廣州
※隻身乘船去台灣。赴台前,曾託人前往家鄉接王夫人與兩個兒子,未果。
1950 年
※應台灣師範學院(後改為台灣師範大學)之聘,一批關心中國文化的中國青年學子集聚於身邊,共同探討中國的歷史文化。
1951 年
※主講台灣師大的人文講習會(後改為人文學社),為該講習會的發起人之一。
1954 年
是年
※捨棄人文學社,另成立人文友會
同年
※人文友會上的發言被整理成(人文講習錄)出版。
1955 年
是年
※轉東海大學任教。人文友會宣告解散。 《認識之心批判》上冊出版(下冊於1957年出版)。此書從構思到完稿,長達十餘年。
1957 年
11月
※倡導東海大學學生成立類似於人文友會的學術組織。
1958 年
1月1日
※與唐君毅、張君勵、徐復觀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與趙惠元女士結婚。
1959 年
是年
※《道德的理想主義》出版。兒子元一出生。
1960 年
是年
※學生吳元亮專程從北京到棲霞打聽老師其家人的情況,並寫信轉告之。
10月
※應香港大學之邀,赴港任教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講中國哲學、康德哲學等
1961 年
是年
※《政道與治道》出版,提出道統、學統、政統三統並建之說。
1962 年
是年
※寫家信一封,托唐君毅轉交北京的吳元亮,再由吳轉交家人。
1963 年
是年
※《才性與玄理》出版。此書的出版標誌著其已由“客觀的悲情”轉為“往學之表述”,由新外王的開出轉入心性之學義理的的展露與開掘。
1968 年
是年
※應唐君毅之約,由香港大學轉至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及新亞書院,任書院哲學系主任。
同年
※《心體與性體》第一、二卷出版
1969 年
是年
※第三卷出版
1970 年
9月
※《生命的學問》印行
1971 年
3月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印行。
1972 年
是年
※赴夏威夷出席東方哲學家會議。
1974 年
是年
※與家人有直接書信來往。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
1975 年
是年
※《現象與物自體》出版,是其40餘年來學思的總結。
1976 年
是年
※講學於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台灣師大哲學研究所,並先後應聘中央大學、東海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1977 年
6月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出版,至此,儒、釋、道均得到系統疏解與消化
是年
※被台灣哲學學會推薦為常務理事。
1978 年
是年
※唐君毅逝世。發表紀念文章,稱其為“文化意識宇宙”中之巨人。
1979 年
是年
※發表《紀念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
同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出版
同年
※《名家與荀子》出版
1980 年
7月
※赴韓國講學。
1982 年
是年
※徐復觀逝世。發表《紀念徐復觀先生》的紀念文章。
同年
※《康德的道德哲學》出版,對康德的第二批判有一綜合的評價與消化。
1983 年
是年
※譯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出版
同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出版。
1984 年
是年
※次子伯璉和長孫紅成赴港探親,獲台灣“行政院”年度文化獎。
1985 年
是年
※《圓善論》出版
1987 年
1月
※應韓國退溪學會之邀,出席第九屆退溪學國際會議,擔任主題演講
4月
※榮獲香港大學頒贈榮譽文化博士學位。譯著維特根什坦《名​​理論》出版。
1988 年
是年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出版。
1989 年
是年
※回憶學思發展歷程的專著《五十自述》出版。
1990 年
是年
※《中國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出版。
1991 年
是年
※譯著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冊出版
同年
※在鵝湖雜誌連續發表題為《以合目的性之原則為審美判斷之超原則之疑竇與商榷》,對康德的第三批判進行批判,提出質疑。
1993 年
是年
※譯著康德《判斷力批判》下冊出版
1994 年
是年
※住進台大醫院
12月25日
※對前去探視的王邦雄、蔡仁厚寫示數語,其中有云:“教一輩子書,不能買一安身地,只寫了一些書,卻是有成,古今無兩。
1995 年
4月12日
※因肺炎合併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而病逝。享年86歲。安葬於台北新店竹林路長樂景觀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