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
時間
1941年09月06日 ~ 1941年10月08日
地點
長沙及其附近
相關人物
薛岳
、阿南惟幾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又稱「第二次長沙戰役」,指1941年(民國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包括湖北南部、湖南全省及南潯鐵路、江西等地)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本次會戰從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岳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畫落空。
背景:
1941年1月16日,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對華長期作戰計劃》,企圖對重慶國民政府採取高壓的軍事態勢,利用國際形勢變化儘早解決中國作戰。1941年4月,阿南惟幾制定了長沙作戰計劃,力圖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摧毀重慶政府戰力。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駐守在長沙地區的日方華中派遣軍一方面準備可能的北進入侵蘇聯作戰,一方面加強湖南地區的作戰準備。阿南惟幾於九月上旬制定了針對國民政府第九戰區薛岳部的作戰計劃,不以「佔領地方」及「奪取物資」為目的,而是要摧毀第九戰區薛岳部的力量。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縱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師團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團等部位於岳陽的桃林、西塘、新開塘地區,為第一梯隊,直取長沙;第40師團和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位於臨湘地區,為第二梯隊,沿粵漢鐵路兩側及長(沙)岳(陽)古道正面進攻長沙。 另外以第6師團的兩個聯隊由忠防、西塘分兩路向大雲山實施包圍,掩護主力部隊集中和展開;以第14獨立混成旅團從岳陽乘軍艦渡洞庭湖向營田以西地區進攻,保障主力攻擊部隊右翼安全。
為確保第九戰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日軍發起攻擊,以牽制日軍集中,但是未起到明顯效果。第9戰區除用相當兵力在贛北、鄂南、湘北襲擾日軍後方外,由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集中12個軍33個師,一部在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區機動, 採取逐次抗擊日軍進攻;誘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殲滅之。
Top
發生過程: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兩個聯隊分別由忠防、西塘地區出發,在飛機配合下從東、西、北三面掃蕩大雲山。中國軍隊第4、第58軍的四個師進行反擊。8日,日軍佔領大雲山,9日中國軍隊反擊,日軍退後。16日,日軍反擊,重新佔領大雲山。18日拂曉,在楊林以西20千米的狹窄地帶,日軍主力強渡新牆河,遭中國第4、第58、第20軍共六個師的阻擊,但日軍迅速擊潰國軍。19日,日軍抵汨羅江北岸,隨即分路強渡汨羅江,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中國守軍全線潰退。
20日 日軍破譯第九戰區薛岳的作戰電報。日軍進行反迂迴,企圖圍殲第九戰區的精銳七十四軍。21日 第九戰區頑強抵抗於平江、金井一線。22日 日軍再次破獲第九戰區電報,調整戰術,從左翼山中迅速突破,第九戰區防線崩潰。
23日 第九戰區二十六軍被日軍突圍,在突圍作戰中遭受重大損失,日軍各部向長沙進逼。24、25日 薛岳下令放棄長沙,由七十四軍逐次抵禦撤退,日軍第六師團向撈刀河谷進軍,企圖圍困七十四軍。
26日 七十四軍與日軍第6師團在撈刀河谷遭遇,雙方爆發激戰。後日軍第3師團加入戰鬥,七十四軍不支。
27日 日軍第4師團渡過瀏陽河,沖入長沙西北角,大部突入長沙。
28日 日軍第4師團佔領長沙,第3師團向株洲方面追擊第9戰區潰退部隊。29日,日軍佔領株洲。
10月1日,日軍第11軍認為「作戰已達到目的」,開始逐步退軍。6日,日軍退至新牆河,雙方回復對峙狀態。
歷史影響:
第二次長沙會戰歷時33天,第9戰區宣稱擊斃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但日方宣稱傷亡不到7000人,造成中國軍隊數十萬軍傷亡;雙方宣傳差異頗大。實際上中方確實傷亡較慘重,約達五六萬以上,但日本也絕非僅有「輕微的損失」,否則兩個月後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不會輕易敗北。
由於日方意不在佔領,因此會戰後中國的根據地並無損失,還造成日軍的損傷,相對而言,國軍的傷員補充遠較日軍充裕快速,折損的數萬人短時間即可恢復,因此日軍本次作戰看似成功,實際效益卻不大。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