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
時間
1941年12月24日 ~ 1942年01月16日
地點
湖南、江西北部地區
相關人物
第三次長沙會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發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交戰雙方為中方第九戰區司令薛岳所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部隊共30餘萬人與日方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所統率的日軍第十一軍共約12萬人,經歷外圍戰鬥、長沙城攻防戰鬥、日軍撤隊與國軍追擊三個階段。

在戰役指導上,國軍方面指揮官採用「天爐戰法」對抗日軍,而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則判斷失誤,最終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損失慘重而撤退,因此中國也將此役稱為「長沙大捷」。這場戰役也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勝利。

背景:

一、中日戰爭陷入持久消耗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之後,日軍佔領了中國京漢、粵漢鐵路以東的大部分地區,但並未達到使重慶國民政府與中國廣大軍民放棄抵抗的目標。另外由於前期進攻作戰中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等戰役中對日軍的逐次打擊使得日軍亦受到較大損失;日軍自身佔領廣大土地後需要分配兵力防守因而機動兵力更為薄弱;中國共產黨在日軍佔領區領導的游擊戰也使得日軍需增派兵力防守已佔領的地方;日本國內也因戰爭而使得經濟進一步被拖累。因此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乘勝佔領岳陽後便停止了進攻,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蔣中正與國軍統帥部則稱之為「二期抗戰」之起點。

二、第一次長沙會戰,各有勝負

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湖南成為了中國抗戰的主戰場之一,以第十一軍為核心的日軍和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部隊在湖南隔新牆河對峙,1939年9月14日,在二戰歐洲戰事爆發後,日軍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採用「逐次抗擊以消耗日軍力量;爭取外翼以力圖後續包圍;後退決戰以堅守長沙;趁敵潰退以包圍殲滅」的戰術,然而時任第十一軍司令的指揮官岡村寧次較為謹慎,見好就收下令撤退,雙方各有損傷,但都自認達到預期目標。

三、第二次長沙會戰,收穫有限

1941年9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盟國對中國援助日趨積極,日軍為防止中國軍隊反攻,於是先發制人集結了十餘萬兵力在時任第十一軍司令阿南惟幾的指揮下第二次對長沙發起攻勢,此次戰役日軍成功破譯了國軍行動部署的電報,一度成功佔領長沙並對國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然而本身也頗傷元氣,最後戰局依舊維持之前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