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黃橋事件(黃橋戰役)
黃橋事件(黃橋戰役)
時間
1940年10月04日 ~ 1940年10月14日
地點
蘇北地區
相關人物
韓德勤
、
李明揚
、
陳毅
、
粟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黃橋戰役,又稱黃橋事件,是1940年10月,蘇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新四軍為擴大根據地而向當地駐紮的國民革命軍發起的戰役。該戰役的進攻對象並非日軍或偽軍,而是參加過徐州會戰的抗日將領、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屬的抗日主力部隊。
黃橋戰役中新四軍採取誘敵深入、後發制人的策略,將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誘至黃橋後展開反擊,一舉將前來圍攻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消滅,軍長李守維陣亡,新四軍獲得勝利並佔領了姜堰。但是 出於國共兩方分別的政治利益考慮,當時中國報紙均沒有作多少報導。
背景:
1940年初,主持華中的劉少奇制定戰略先集中發展蘇北。3月5日,共軍包圍國民政府延川縣政府,並將其抗日武裝保安團繳械,隨後中共派出蕭華部,殲滅國府山東省保安第25旅。同年4月,中共乘勝追擊,集結八路軍精銳,襲擊正對日交戰之高樹勛、朱懷冰及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部,並獲得勝利。新四軍也不甘示弱,於7月4日起發動對國軍李明揚部的攻擊。中共並形容此類對國軍作戰戰果為「反摩擦鬥爭的勝利」。9月,協同新四軍開闢蘇北的南下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部)第一、第二支隊和新四軍第五支隊,分別抵達漣水以北地區和大運河西岸,與新四軍蘇北部隊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
Top
發生過程:
一、戰前準備
1940年7月,粟裕指揮新四軍出其不意的渡過長江,一舉消滅了黃橋的國軍;國民政府中央於7月16日通過中央提示案。8月,國民政府參謀長何應欽電令第十八集團軍、新四軍停止不法行動,蘇北、山東並非各該軍作戰區域,「限於電到一個月內,全部開到中央提示案第三問題規定作戰境內。」1940年9月,中共得知國民政府第92軍李仙洲企圖以三個師援助已遭新四軍打擊的韓德勤,毛澤東立即下令八路軍第二縱隊楊得志急行軍到新四軍第四縱隊彭雪楓所在地,115師第5旅到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張愛萍所在地。9月3日,韓德勤集結李明揚、李長江、陳太運部和保安第三旅為右路軍於姜堰,集結第117師(欠1旅)、獨立第6旅(欠1營)、保安第一旅(欠2營)為左路軍於曲塘,共同進攻營溪。9月6日,保安第一旅被殲滅2個團,進攻失敗。新四軍釋放了該旅被俘副團長以下全部人員,確保了該旅在後來的黃橋戰役中逡巡不進,中立觀望。9月16日,作為報復,新四軍進攻姜堰,次日即攻陷該城。9月30日,韓德勤集中其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黃橋前進。這時,八路軍南下部隊尚在老黃河一線,第五支隊仍在運河以西,難以對蘇北部隊進行戰役配合。經過審慎研究,為了贏得一舉解決蘇北問題的時間,新四軍陳毅決心以劣勢兵力在黃橋地區獨立同韓部決戰。粟裕協助陳毅具體組織戰役並負責戰場指揮,決定以黃橋為軸心,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殲擊韓部。9月30日,新四軍撤出姜堰,撤離前新四軍通知非韓德勤嫡系的李明揚、陳太運前來接防,並送給陳太運一百多條槍,分化進攻黃橋的國軍。撤離姜堰到達了新四軍的底線,黃橋戰役一觸即發。
二、進攻黃橋
新四軍撤出姜堰後,粟裕親臨黃橋前線指揮戰役,陳毅在黃橋以西約20公里的嚴徐庄「總領全局」。此役國軍集結26個團3萬餘人,於9月30日出動,因受阻於暴雨,遲至10月4日開始進攻黃橋,新四軍防守兵力為7000人。戰役突起,國軍總體兵力雖佔優勢,但指揮失當,兵分多路,正中新四軍各個擊破之計畫。此外,由於新四軍戰前的一系列孤立韓德勤行動,使李明揚、李長江、陳太運部以及部分非韓嫡系部隊於戰役中坐視韓部嫡系被圍而不施救援。
10月3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提到,「我們的方針是『韓不攻陳,黃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計劃以黃克誠部急行軍南下救援陳毅粟裕,但韓德勤早有準備,於戰前將老黃河等多條河流渡口船隻全部燒毀破壞,嚴重遲滯了黃部南下進程,直至戰役結束四天後才抵達尚距戰場近80公里的東台白駒鎮。毛澤東集中兵力防守黃橋的企圖落空,陳毅粟裕部面臨孤軍困守的境地。
國軍部署是,以韓德勤部嫡系李守維89軍、翁達獨立第6旅為主力,分經營溪、古溪、祖師廟、加力(地名)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以李明揚、李長江、陳太運部為右翼,以5個保安旅為左翼,分別進攻黃橋以西和以南,並掩護中路軍兩翼安全。針對韓軍進攻部署,粟裕認為,「一般作戰原則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但此次實力較弱各路非嫡系雜牌軍已暗中表示中立,先攻擊之於政治不利,且即便雜牌危殆,韓德勤也必定不理會其存亡而是會以先儘力攻下黃橋為根本目標,故而首戰應直指進攻黃橋的先鋒韓德勤嫡系翁達旅,一旦翁旅被殲,各路雜牌必然不敢動作,且能予敵士氣以嚴重打擊。」據此,粟裕命大部主力在城外埋伏,僅以少部兵力守城。10月4日下午三時,翁達獨立第六旅攻至黃橋以北2-3公里處,粟裕令第一縱隊立即出擊,以逸待勞,僅三小時全殲翁旅,中將旅長翁達自殺。此時國軍第33師猛攻黃橋,幾乎突入城內,但原定中路進攻的89軍李守維部卻未能在此時到達黃橋,原來正在行軍中的李守維得知翁達正被圍殲,驚恐之下,既不敢救援翁旅,又不敢繼續向黃橋進發,反而命令所部原地構築工事防守,致使三十三師的進攻功虧一簣。10月5日,已殲滅翁旅的新四軍各部包圍33師和89軍,當天殲滅33師,次日殲滅89軍。至此,戰局大勢已定,為免更大損失,國軍殘餘各部當即撤離戰場。此戰,與新四軍早已暗中輸款的李明揚、李長江、陳太運部毫無損失。新四軍乘勝追擊,進佔海安、東台等地並重占姜堰。十月十日,新四軍蘇北部隊前鋒與南下八路軍先頭部隊會師於東台縣之白駒鎮。
歷史影響:
黃橋戰役使新四軍控制蘇北地區,建立根據地。成為共產黨佔據各地的成功樣板,毛澤東更要求各將領學習陳毅在黃橋戰役中分化、瓦解國軍抗日部隊的經驗。而國民政府方面為了避免衝突,擔心類似黃橋事件的再度發生,蔣中正命令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長的名義,向八路軍正副司令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發出「皓電」,命令新四軍將撤到舊黃河以北。
然而共黨表面上同意撤出,實際上卻一再拖延,直到超過1940年12月31日的撤軍期限仍未移動,終於在隔年引發皖南事變(新四軍事件)。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