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滿州國成立
滿州國成立
時間
1932年03月01日 ~ 1945年08月18日
地點
中國東北、天津、長春
相關人物
土肥原賢二
、本庄繁、
溥儀
、
板垣征四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滿洲國成立於1932年3月1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地區後,與部分清朝宗室在中國東北地區(滿洲)聯合建立的國家。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對其均不予承認。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白山臨江)。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不久後以清朝遜帝愛新覺羅‧溥儀為元首,初期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後溥儀稱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了駐守滿洲國的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滿洲國正式滅亡。
背景:
1925年5月,日本少壯派的「一夕會」通過「重點解決滿蒙問題」決議。7月,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起草《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明確提出了日本要設計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維持治安以及防備蘇聯入侵內滿等問題。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以制定「滿蒙政策」為目的召開「東方會議」,決議《對華政策綱領》。內容確定將「滿蒙」(即中國東三省及內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對待的政策,試圖將內滿洲主權「剝離」出來。然而日本軍部強硬的少壯派軍官依然認為日本首相在「滿蒙問題」上過於軟弱,主張採取軍事手段。
1928年,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在少壯派支持下在皇姑屯刺殺不與日軍合作的東北軍閥張作霖,希望引起大亂以便關東軍趁亂佔領。然而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很快回到奉天繼位,控制東北局勢,日本計謀失敗,河本也被日本軍部解職。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統一。
1930年9月,13萬東北軍主力部隊陸續入關參加中原大戰,張學良大部分時間駐守燕京,關外守備空虛。1930年末,日軍參謀本部確定分三個階段解決「滿洲問題」,即: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最後完全佔領。俄國組組長橋本欣五郎主張「在滿洲惹起事變後,政府若不追隨,就決心發動軍事『政變』,使滿洲問題易於解決」。
1931年6月,日軍制定《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確定採取軍事行動。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花谷正、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劃下,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兩個月內,關東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行省,並在各省扶植了地方性的親日政權,包括遼寧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龍江的馬占山。但其中馬占山表面服從,暗中策劃武裝叛亂,組織了東北救國抗日聯軍展開游擊戰。
日本關東軍一直試圖在內滿建立親日本的政權。先是拉攏張作霖不成而將其暗殺;後來試圖控制接替其父的張學良也告失敗。滿洲事變後,日本終於完全佔領內滿洲。1931年底,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滿洲,與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商討事變進展,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提出《滿洲近況》的報告,建議在滿洲建立「新國家」。
Top
發生過程:
一、宣布建國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製造「天津事件」,秘密將溥儀從天津日租界的住所帶出,經大沽口、營口、旅順後抵達撫順。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及謝介石、於沖漢、趙欣伯、袁金鎧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主持。會議決定迎接溥儀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相關人士在政權中的職務,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
2月18日,發布《獨立宣言》,宣佈滿蒙地區與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2月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登帝位的溥儀儘管對於「執政」的安排甚為失望,但只能接受。3月1日,發布《建國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定都長春(後改名新京)。3月9日溥儀在長春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同時任命該國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滿洲國正式建立。
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在附件中規定由日本管理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滿洲國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滿洲國」改為「滿洲帝國」,愛新覺羅‧溥儀在新京舉行登基典禮,改年號為「康德」。
二、國際勢力介入
日本佔領東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評估暫時無力武力對抗,因此採取一系列外交行動,企圖透過國際向日本施壓。1931年9月19日,中華民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滿洲事變,請國聯主持公道,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正廷也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9月21日,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要求國聯行政院根據國聯盟約第十一條的規定,採取維持和平的行動。在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的建議和中國代表施肇基的強烈要求下,國際聯盟理事會議在12月10日決定組織調查團到滿洲進行調查。
1932年1月21日,以李頓為首,英、美、法、德、意5國代表參加的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並於2月3日動身前往遠東,先後到東京、上海、南京同相關國家進行會談,4月21日,國聯調查團到達滿洲奉天。
1932年9月4日,李頓調查團在北平簽署了調查報告書,送回日內瓦。9月18日,國聯公佈了調查報告的內容。內容詳細敘述了1931年9月以前滿洲的局勢,包括中國行政當局抵制日本侵略的活動,和日本在滿洲的各項侵略要求。報告書隨後根據滿洲事件日方主事者和目擊者的證詞,描述了滿洲事件的過程及隨後事態在全滿洲的發展。李頓報告書指出,日本陸軍在滿洲事變後繼續採取的行動不能被看做是正當防衛的措施。報告最後結論說,「如果沒有日本軍隊的駐紮和日本官員的活動,滿洲國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沒有得到當地普通中國人的支持」。滿洲國「不能被認為是出於真正的和自發的獨立運動的產物」。
1933年2月24日,國際聯盟在大會上以包括波蘭的40票對1票(1票為日本,另有暹羅投棄權票、智利未參加投票)通過了基於李頓報告書的聲明。該聲明指出,滿洲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盟約佔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滿洲事件中的日軍行動並非自衛;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聲明認為日本應退出滿洲,滿洲由國際共管。為此,日本於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然而滿州國的設立已成為既定事實,國際並未採取有效的實際行動加以阻止。
三、政權的終結與消滅
1943年12月1日公佈的《開羅宣言》中,規定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驅逐出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在1945年2月8日的雅爾達會議羅斯福—史達林會談中,確定了將當時尚不在中華民國管轄下的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滿洲鐵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將於次日對日本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滿洲,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和參謀長奈彥三郎逼迫溥儀遷都通化。11日,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今屬白山市)大栗子車站。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溥儀在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佈滿洲國政府解散,滿洲國滅亡。
歷史影響:
滿洲地區物產豐富,有廣闊肥沃的可耕地,豐富的林業、漁業資源,煤礦、鐵礦等多種原材料儲量豐富。日本控制這一地區之後,為滿足其戰爭經濟的需要,實行「日滿一體」政策,實質上使此地區的經濟淪為日本經濟的附庸以及掠奪的對象。滿洲國成立後,成為了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45年時,滿洲國的工業規模超越了日本本土,位居亞洲第一。
1945年8月20日,蘇軍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佔領旅順、大連。31日,蔣介石在重慶宣布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接收東北。但蘇聯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使用旅順港運送人員接收遼東半島的要求,扶助中國共產黨在滿洲地區取得政治及軍事優勢,將繳獲關東軍及滿洲國軍的一些裝備和人員轉交給共產黨。
1945年11月,共軍在山海關一線與準備出關接收東北的國民革命軍發生激戰,共產黨軍隊失利,國民政府才得以接收滿洲。但在蘇聯的干涉下,東北接收問題成為國共之間的衝突點之一。而滿洲國解體後,很多滿洲國軍人受到當時的國民政府軍所歧視,而中國共產黨卻早已在東北三省展開「地下活動」,因此投降的軍人和許多技術人員投奔當時積極擴充的中共軍隊,甚至成為骨幹力量之一。
Top
「康得皇帝」「裁可」留跡
「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