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閩變
閩變
時間
1933年11月20日 ~ 1934年01月21日
地點
福建
相關人物
閩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福建事變,通’常簡稱閩變,發生於1933年11月,是由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和李濟深等人,帶領原本在福建參與剿滅中國共產黨紅軍的廣東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所發動的反對蔣中正政府的行動,並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然而行動並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一月即被蔣介石以優勢兵力擊敗,各高層領導人出走,十九路軍亦在繳械後被解散收編。

背景:

閩變的「主角」十九路軍最早為粵軍第一師,1926年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當中第十師的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

第四軍在北伐中屢有戰果,第十師亦擴編為第十一軍,後來第十一軍參加1930年的中原大戰,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及閻錫山,改編為十九路軍。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之後十九路軍亦參加了第三次圍剿紅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十九路軍調防上海,同時蔣介石下野,南京政府由廣東派系主持,陳銘樞任京滬戍衛司令。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派陸戰隊登陸上海,十九路軍奮起迎戰抵抗,因而成為聲名大噪的抗日軍隊。後來日本多番增援,但在蔣介石復出後,國軍亦派出中央軍共同作戰。最後事件以外交談判解決,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撤下,並被調到福建剿共,光鼐同時兼任福建省主席。

最初十九路軍在福建與紅軍作戰取得勝果,佔據部分的紅軍根據地,但後來與彭德懷的部隊交戰開始失利。十九路軍陷於兩難局面,蔡廷鍇等將領在前線與共黨展開和談,暫時停火。

1933年5月11日,終日簽訂《塘沽協定》,隔日蔣、蔡在福州發表通電,反對蔣介石對日妥協、出賣華北。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和剿共失利的刺激下,放棄了抗日與剿共並行的方針,十九路軍代表陳公培和紅軍代表彭德懷在南平王台簽訂停戰協定,劃分「國界」,並於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與中國工農紅軍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為事變的發動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