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
時間
1935年11月24日 ~ 1938年02月03日
地點
河北東部、通縣、唐山
相關人物
殷汝耕
、
土肥原賢二
、張慶余、張硯田、喜多誠一、
王克敏
、池宗墨
資料來源:歷史上的今天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是1935年至1938年設置於中華民國河北省東北部的政權,由大日本帝國實際控制。該政權成立於日本鼓動華北五省自治期間,並由殷汝耕擔任政府首腦,初期主要成立目的是迫使南京國民政府承認山東、山西、河北、察哈爾、綏遠五省自治,後期轉為日本掠奪當地資源以及摧毀中國的華北地區經濟的工具。該政府一直保持親日的態度,並且與其他日本掌控下的政權關係緊密。其統治也激起了當地百姓的反抗,中國共產黨和南京國民政府都在其管轄範圍內進行了各種反日活動,其中由南京國民政府策劃、張慶余和張硯田率部製造的通州事件為甚,並使得該自治政府徹底失去了實際的統治力。1938年,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被併入日本在北平策劃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背景:
一、日本的對華政策
1933年5月末,日本和南京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日本的對華侵略重點開始轉移到華北地區,並試圖改採非武力的「華北自治」政策。
1933年10月中旬,日本政府齋藤內閣召開會議,通過了《帝國外交政策》,其中明確提出:「支持中國大陸上之分治運動,逐驅國民黨政府勢力於華北之外。」1934年12月,日本岡田內閣又制定了《對中國新政策》,決定在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擴張的同時,削弱國民黨在華北的勢力,使其日益縮小,從而在華北「形成不同於南京政權的形勢」。岡田政府還明確表示,要在華北建立新的親日政權,實現「華北分治」。
此一對華新政策提出後,日本關東軍和天津駐屯軍先後召開會議,商討實施「華北分治」的具體辦法。到1935年4月,關東軍司令南次郎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最後確定了具體方案。這一方案就是在內蒙古地區建立蒙古自治政權的同時,「在華北地區製造自治政權」,使華北五省「脫離南京政府,建立一個在日本領導下同『滿洲國』有密切聯繫的特殊地域」。
1935年6月28日,土肥原賢二指使原吳佩孚部將白堅武,以「正義自治軍總司令」名義,率領數十名偽軍,劫持駐紮於丰台的國軍鐵甲車兩輛,前往北平城,並炮轟永定門,企圖佔據北平,從而組織新的親日政權。由於駐紮在北平的國軍迅速做出反應並擊退了白堅武部,關東軍的計劃失敗。
不久之後,土肥原賢二連同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遊說原北洋軍閥頭領吳佩孚、孫傳芳,以協助二人東山再起為條件,識圖鼓動吳、孫二人倡導「華北自治」。但由於吳、孫二人對日軍沒有好感,使得土肥原賢二和多田駿的這一嘗試也失敗。
1935年10月18日,土肥原賢二又指使偽軍頭目武宜亭等在河北省香河縣安撫寨召開「民眾自救會,以「民眾倡導自治」為借口,於21日在日本憲兵的直接配合下,沖入縣城,組織偽自治政府,安厚齋自封為「縣長」,史稱香河事件。結果新組建的政府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抵抗並於不久後垮台。
此後,土肥原繼續策動宋哲元等華北實力人物「自治」,試圖實現「華北分治」。土肥原的計劃是:「第一步先說服並切實掌握灤榆區兼薊密區專員殷汝耕,第二步,在宋(哲元)、閻(錫山)、韓(復?)、商(震)四人中選擇突破口,首先切實掌握其中之一人,使之與冀東結合起來成立一個新政權;第三步再將其他三人包括進來。」
1935年11月11日,土肥原賢二到北平向宋哲元提出「華北高度自治方案」,限其於11月20日以前宣布「自治」,否則日軍便會發起進攻,奪取河北、山東。為了配合土肥原的行動,關東軍令其部隊在山海關附近集結,作好向華北進軍的準備,此外日軍還派出巡詳艦、驅逐艦在大沽口海面活動,日方空軍也多次在平津上空盤旋。最終宋哲元拒絕了土肥原賢二的提議,並於11月19日離開北平,避往天津。在此前後,商震、韓復?等也都借詞推脫,使土肥原策動華北實力人物「自治」的計劃落空,於是將工作重點完全放在了殷汝耕身上。
二、殷汝耕投日
殷汝耕早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其妻為日本憲兵軍官的妹妹。返回中國後,在中日交涉中,他先後參加過上海「一二‧八」《淞滬停戰協定》談判、濟南事變談判、《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等談判,還參加過這些協定的善後處理工作。日本方面注意到了殷汝耕的家庭背景,及其在談判當中的軟弱表現,因此被視為重點爭取對象。
早在1933年6月,根據《塘沽協定》,冀東大部分地區被劃為「非武裝區」,實際上由日方控制。當時,南京政府曾根據《塘沽協定》成立了以于學忠為委員長的非武裝區接收委員會,負責該區行政事務,決定將冀東22縣劃為兩區。當年9月,南京政府行政院批准河北省在兩區分設灤榆、薊密兩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治所分別設在唐山和通縣。10月,南京政府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派陶尚銘、殷汝耕分別任灤榆、薊密兩區行政督察專員。1935年7月,殷汝耕調任灤榆區專員,蘇玉琦任薊密區專員。不久,經日方示意,和殷汝耕的老上司黃郛(時任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的推薦,殷汝耕兼任了灤榆、薊密兩行政區督察專員。至此,整個非武裝區的大權都掌握在殷汝耕一人手中。
殷汝耕在關東軍方面的示意下,於11月15日,以灤榆、薊密兩區督察專員名義,致電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借促進憲政之名,要求「華北自治」。對此,宋哲元又予以拒絕,而韓復?沒有給予正面回應。這時,土肥原賢二遂向殷汝耕提出,由殷汝耕打起「地分自治」的旗號成立新的地方政府。二人經過討論以後,殷汝耕於11月23日夜,在天津召集停戰區各保安總隊長張慶余、張硯田、李允聲、李海天、趙雷等開會商討停戰區「自治」問題,土肥原賢二親自到會。會議決定「宣布停戰區自治」。
Top
發生過程:
一、宣布成立
1935年11月24日,殷汝耕從天津返回通縣,召集非武裝區警政要員會議,宣布合併灤榆、薊密兩區為灤薊區,並於當晚決定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殷汝耕以委員長名義發表「自治宣言」,聲稱「自本日起,脫離中央,宣布自治,舉聯省之先聲,以謀東洋之和平」,並公開聲明反對孫中山制定的「聯俄容共」政策。同時,殷汝耕向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晉綏綏靖主任閻錫山、山東省主席韓復?、山西省主席徐永昌、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北平特別市市長秦德純、天津特別市市長程克、青島特別市市長沈鴻烈等人分別發出通電,要他們「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宜定大計,挽救國家之滅亡,而負磐石之重任」。
11月25日,殷汝耕以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名義,張貼布告:「爰於本年(民國24年)11月25日起,徇民眾請求,在通縣組織防共自治委員會,脫離中央,實行防共自治,努力防止赤化。……自布告日起,本區一切之外交、軍政事項概由本會辦理。」
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成立時,沒有舉行任何儀式,只是由殷汝耕向其部屬報告籌備組織成立的經過,宣布該新政權自即日起辦公,機關駐地設於通縣,轄區為兩區原屬22縣、秦皇島港口和唐山礦區。第二天,「冀東號」飛機就飛臨北京和天津的天空,散發「慶祝自治」的傳單。
殷汝耕的行動得到日本關東軍和間諜機關的全力支持。殷汝耕按照日本方面的授意,在該委員會成立一個月後,即1935年12月25日,發表了《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宣言》和《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組織大綱》,宣布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其成為滿洲國之後的又一日本控制之下的傀儡政權。
二、中日雙方的批准與發展
1935年11月2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會議,決定撤銷軍委會北平分會,委派何應欽為行政院駐北平辦事處長官,直接處理華北事務;委派宋哲元為冀察綏靖公署主任;下令河北省政府將灤榆專員殷汝耕免職查辦;同時撤銷灤榆、薊密兩區專員公署,其職務由河北省政府直接處理。還下令河北、平津當局,不予承認冀東偽政府組織,並通緝捉拿殷汝耕,然而卻要求不可引起非軍事區的糾紛。在日本的干預和保護下,國民政府的命令成為一紙空文。
1935年12月初,南京國民政府指派宋哲元及王揖唐等人在北平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6日,中方將該會設置方案與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等交換意見。7日,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方分別予以批准。該委員會擬以12月中旬成立,在7名委員中,有宋哲元派,有蔣介石派,還有與國民政府相背的親日派。冀察政務委員會雖然沒有公開掛出「自治」的招牌,但已把冀察置於南京政府管轄之外,成為變相的「自治」。在雙方交涉當中,日本提出與華北政務委員會秘密訂立《華北防共協定》要求。其基本內容包括:
1. 國民黨中央軍不得開入冀察兩省『剿共」,兩省「剿共」軍事行動應該得到日軍協助;
2. 日軍可駐紮華北鐵路沿線;
3. 駐華北的國民黨軍隊要聘請日本人為軍事、政治顧問。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數千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向南京國民政府華北當局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天津、保定、張家口、唐山、石家莊等地市民和學生也發起集會和遊行聲援。12月16日,冀察政務委員會準備成立,北平學生又舉行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至18日成立。
三、通州事件的打擊
為了達到分離華北的目的,日方開始向華北增兵。1937年夏天,雙方兵力聚集於北平周邊一帶,形式開始緊張。6月上旬,日軍汽車在通縣日本守備隊駐地門前的街上,軋死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保安隊第一總隊張慶余部的一名巡邏兵,其餘士兵盛怒之下將車上司機拖下車毆打。通縣日本守備隊見狀,當即對這支巡邏隊繳械並全部帶入守備隊駐地毆打。張慶余得知此事後前往守備隊要人,守備隊隨即釋放了巡邏隊成員,但拒絕向肇事司機究責。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正式展開。7月27日,日軍無視冀東保安隊展示的冀東政府五色旗,直接向駐地進行轟炸,造成了十餘人傷亡。當日凌晨3點,日軍空軍在與29軍交戰時誤對冀東保安隊開火,保安隊隨即展開還擊。
經過商議後,張慶余和張硯田二人於28日凌晨率部對通縣城內日本人展開無差別攻擊,目標涵蓋了通縣縣城內全部的日軍軍官和日本商人,稱之為通州事變。事發後駐順義、天津、大沽、塘沽、軍糧城等地的保安隊也發動了襲擊日軍的事件。
通州事變摧毀了日本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信任,殷汝耕被迫辭職下野,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在通州的殘餘人員於8月上旬遷到唐山,駐地設於唐山市區小山南、東新街大順染廠北鄰,後遷入唐山交通大學院內,並由原秘書長池宗墨接任政務長官。
四、合併與解散
1937年10月,日本政府派喜多誠一擔任北平特務機關長,負責物色傀儡政府人選以組建親日華北政權。不久,日本在華北地區成立了以原北洋軍閥政府親日派官僚王克敏為首,包括董康、湯爾和、朱深、王揖唐、齊燮元等在內的政府籌備處。1937年12月14日,在日本軍方的幕後操縱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宣布成立,其政府首腦王克敏充任臨時政府的行政委員會委員長。
這時,在華北成立的偽臨時政府,包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4個省和北平、天津、青島3個直轄市,已經達成了日本按預定計劃設立華北「冀察政權分治機構」的目標,所以此時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已無繼續存在的必要。日本駐華北的特務機關於是開始指使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合併。
1938年1月30日至31日,王克敏與池宗墨在北京舉行了會議,華北日軍特務機關長喜多誠一少將參加了會議,並代表日本軍方操縱主持其事。雙方簽訂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協定》,決定自2月3日起,解散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合併。包括唐山市在內的冀東地區22縣於2月1日起隸屬於臨時政府,從4月1日開始由臨時政府河北省公署接管,劃為「冀東道」。
歷史影響:
日本扶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設立,原是為了讓日本和旗下滿州國便於取得華北資源,主要措施包括大量劃地提供給日商作為試驗植棉的農場、以減輕稅率的辦法讓商品大量流入滿洲國、用降低進口稅的辦法協助日本商品傾銷打擊本地工商業、禁止當地人開採礦業等等,對華北的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打擊,也使國民政府的稅收大幅縮減,財政吃緊。
該政府雖以反共為訴求,嚴格查禁抗日活動及共產主義的傳播,尤其注意小學教員的思想,然而當時小學生入學普及率僅約33%,大部分的兒童失學,思想教育並未落實。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