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通州事件
通州事件
時間
1937年07月29日
地點
通州
相關人物
張慶餘、張硯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通州事件,又稱通州大屠殺,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後,隸屬於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通州保安隊,於1937年7月29日倒戈對抗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日本軍民的攻擊事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華北中國軍隊和日軍全面交火,7月29日在北平附近,駐守通州(今通州區)的通州保安隊對該地的日軍守備隊和特務機關發動攻擊,通州保安隊搗毀了日軍機關,俘虜了殷汝耕(通州保安隊撤退時殷汝耕逃走)。日方指稱通州保安隊對居留當地的日本僑民進行襲擊,百餘名日本僑民(據稱多數是老弱婦孺)被搶劫、強姦、凌辱和殺戮。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日方證言,中國士兵殺死約235個日本官兵、僑民、顧問和日韓浪人。
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華北地區的中國軍隊和日軍全面開火。7月27日,日軍向駐通州附近的中國部隊二十九軍發出通牒並進行轟炸,然而駐紮在通州舊城南門外的通州保安隊並未執行日軍的部署,按兵不動。日軍轟炸機因分不清楚冀察和冀東的分界線,誤炸了靠近寶通寺軍營的冀東保安隊幹部訓練所,造成數名保安隊員死亡。接到誤炸的報告後,細木特務機關長直接前往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向殷汝耕長官致歉,並親自前往現場視察,慰問死者家屬。次日28日,細木召集了保安隊教導總隊的幹部,解釋了誤炸的原因,並表示會處理善後。張慶餘等保安隊領導人則早在1935年12月就與29軍長宋哲元見面,預謀起兵叛變,不再接受日軍和親日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領導,決定投奔當時駐紮在附近的中國軍隊。
Top
發生過程:
7月27日在北平附近,駐守通州(今通州區)的中國保安隊因聽信南京電臺(中國國民政府的官方電臺)對外宣傳了「盧溝橋29軍大敗日軍,中國軍隊已經陸續奪回豐台和廊坊,中央政府將陸續向華北派遣野戰軍,殲滅日軍指日可待。」的謠言,而事實正好相反。南京政府最後還宣稱「軍事會議決定,蔣委員長命令附近的29軍大舉進攻冀東,血洗偽都通州,並血祭漢奸殷汝耕的決議」的決定。聽了廣播後,通州的中國保安隊於是誤判情勢,於7月29日開始對該地的日軍守備隊和特務機關發動攻擊。
當時通州的日本留守部隊為藤尾小隊的40人,山田自動車中隊的50人,連憲兵、兵站(從事補給)、兵器部等其他部門在內一共110人的薄弱兵力。張慶餘、張硯田率領的兩支保安部隊看準日方部隊力量單薄的時候,開始對日本軍民進行襲擊,趁著夜色襲擊了長官公署並俘虜了殷汝耕,保安隊的主力則攻擊日本軍守備隊。日方雖然只有極少的部隊,但是依然以輕機槍、步槍、手榴彈等武器進行抵抗和撤退,日本僑民的住處和特務機關也遭攻破,通州日本特務機關特務機關被全部消滅。
保安隊摧毀日軍特務據點及彈藥車輛之後,準備撤往北平與宋哲元的29軍會合,但因雙方並無聯繫,二十九軍已經撤退,保安隊反遭日軍包圍,慘重損失。殘餘部隊南下,後編入國民政府軍。
歷史影響:
一、 日本政府裁撤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這次的攻擊事件,導致日本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失去信心,失去扶植的殷汝耕辭職,通州政府也被遷往唐山,隔年初便遭裁併。
二、 罹難者的身分至今仍存爭議
日方宣稱事件中有大量的日本僑民(多數是老弱婦孺)被搶劫、強姦、凌辱和殺戮,要求向國民政府究責,甚至有被視為南京大屠殺的導火線。然而責任者以及日本僑民是否為「平民」仍存在爭議。首先,保安隊隸屬於日本扶植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張慶余張硯田所部,正是日軍入侵中國過程中建立並指揮的?軍。此事件是下屬偽軍對日軍的叛變,因此責任者是日本人自身,與中華民國政府應無關係。
其次,日本方面承認當時的 「居留民」都持有槍枝武器,事實上後來的華北?軍很多都是日本「居留民」中的預備役軍人訓練的。因此235位罹難者中,哪些具有軍人身分,真正的平民有多少,也成為爭議問題。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