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發行金圓券
發行金圓券
時間
1948年08月19日 ~ 1949年07月03日
地點
中國全國
相關人物
翁文灏、王雲五
發行金圓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金圓券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一種貨幣。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二萬倍。金圓券發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強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令民間經濟陷入混亂。特別是城市的中產階級所受的經濟損失極巨,令國民黨失去原來最重要的支持者,亦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

背景:

發行金圓券的目的是取代原來流通的法幣。法幣在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抗戰期間,由於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到了戰後,國民政府為支付與共產黨作戰的軍費,法幣的發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戰勝利時的5兆569億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

在政府庫存黃金、外幣都沒有實質增加的情況下,發行大量貨幣造成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更曾經有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獲利。宋子文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試圖以金融政策穩定法幣,拋售庫存黃金購回法幣,但法幣發行量仍在增加,穩定措施沒有效果。

1948年5月行憲選舉後,由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王雲五被任為財政部長,開始籌劃貨幣改革。同時,蔣中正安排原財政部長、原任中央銀行總裁的俞鴻鈞亦擬定關於幣值改革的方案。俞鴻鈞組織的中央銀行專家為主的團隊認為,維持法幣的基礎還可以暫時維持局面,如果直接改變幣制,將導致金融更快崩壞。

俞鴻鈞團隊擬定的方案主要著眼於財政收入的增加和改善,建議仿照1937年用關金徵收關稅的辦法,所有納稅款和外貿結匯均使用這種特殊貨幣,避免隨法幣一起貶值,如此可使財政收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從10%多增加到40%或50%。但蔣中正並不滿意。

1948年7月29日,蔣中正在莫干山召開會議,討論王雲五所擬金圓券方案。會上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外交部長王世杰、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表示同意。這次幣制改革是在秘密情況下進行,除與會人員外,蔣中正只找了前中國銀行總經理、剛辭去中央銀行總裁的張嘉璈,並由翁文灝在改革實施前幾天,通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