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西伯利亞干涉
西伯利亞干涉
時間
1918年04月09日 ~ 1920年07月
地點
西伯利亞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看中國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西伯利亞干涉是指1918年至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派遣軍隊在俄國遠東海岸登陸,直接武裝支援俄國白軍推翻在遠東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1920年協約國撤出俄國後,日本軍隊單獨留在俄國遠東直到被蘇維埃俄國紅軍擊敗,1922年日本軍隊撤出俄羅斯。
其中1918年7月,北洋政府派遣「參戰軍」進入外蒙古,同時派遣軍艦與陸軍隨協約國干涉軍登陸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
背景:
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俄共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隨後,革命形勢以雪崩速度蔓延到俄國全境,在遠東的伯力、海參崴等大中小城市到1918年2月前都成立了布爾什維克控制的蘇維埃政權。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為此,英國與法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阻止協約國儲存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戰爭物資落入蘇俄或者德國之手。並幫助捷克軍團推翻從伏爾加河到海參崴的鐵路沿線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支援俄國白軍重新奪取全國政權,以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
由於英軍、法軍都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沒有足夠的軍力實現上述目標,為此從英法外交上積極拉攏、推動美國、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派遣軍隊干涉俄國革命。
協約國軍隊在遠東的干涉,在海參崴與廟街、伯力的登陸,主要目的是為捷克軍團與在西伯利亞、烏拉爾的俄國白軍打通鐵路交通、打開出海口,獲得協約國直接的物質支援。
Top
發生過程:
1918年8月,協約國軍隊開始在海參崴登陸。日本派遣了7萬軍隊參加此次行動,數量之多引起了其它協約國的驚疑。英國、加拿大軍隊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向西挺進以打通與捷克軍團與高爾察克白軍的聯繫。到1918年11月,日軍控制了俄國遠東的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亞鐵路自赤塔以東的沿線城鎮,並扶持「外貝加爾地方臨時政府」,在日軍操縱下控制了從貝加爾湖到滿洲里。
中國北洋政府決定派遣海陸軍兩路挺進蘇俄西伯利亞,陸軍第九師先遣部隊官兵661人,在團長宋煥章帶領下,7月18日從北京出發,24日,營長蘇炳文帶官兵667人搭乘海軍軍艦開往海參崴。至10月26日,先後共有6批2000多名官兵,乘火車經哈爾濱赴海參崴,參加對蘇俄干涉。陸軍宋煥章支隊分駐於海參崴、伯力等地。
海軍則由林建章海軍代將率領海容號巡洋艦及其附屬部隊組成,也開往海參葳。林建章海軍代將,節制全局。北洋陸軍進駐西伯利亞的同時,中國海軍海容號巡洋艦也到達海參崴。
中國政府難得有派兵出國露臉的機會,不過,蘇俄忙於內戰,不想和干涉軍發生衝突,在遠東只有游擊隊進行牽制。俄人素恨日人,常有零散日軍小分隊遭紅軍游擊隊消滅之事。而紅黨和華軍關係卻不錯,從無衝突,大多朝天放槍應付一下。所以華軍基本上沒什麼戰鬥損失 。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俄國境內腹地作戰的捷克軍團,士氣潰散,士兵急於擺脫沒有盡頭的殘酷戰爭回到祖國過和平生活。
1920年6月,美國、英國與其它盟友從海參崴撤出了干涉軍。1920年7月5日,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署協議,日軍撤出外貝加爾。隨著蘇俄紅軍的進攻,以及英國美國對日本覬覦西伯利亞領土的擔憂,以及日本國內經濟與人力難以支撐,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俄羅斯遠東。
歷史影響:
日軍撤出外貝加爾後。1920年11月,其扶植的謝苗諾夫白俄政權倒台。但日本繼續支持米哈爾·康斯坦丁諾維奇·迪傑利赫斯建立在阿穆爾河到太平洋沿岸的白俄政權。
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俄羅斯遠東後,蘇俄紅軍隨後便收復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軍在干涉西伯利亞過程中,約有5000軍人陣亡或病亡,戰爭成本約9億日元。而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卻不多。反而是日本皇軍軍律極差,西伯利亞當地群眾反而支持蘇俄。
至於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亞雖沒有獲取實質利益,但在二十世紀初期,確實替極貧積弱的中國做出保衛國家主權、維護國際地位的貢獻。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