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
時間
1938年06月09日 ~ 1938年06月09日
地點
河南鄭州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程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花園口決堤事件發生於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1938年6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利用黃河伏汛期間進行戰略性毀堤,其目的是進行焦土政策,並延緩日軍攻勢。
此事件造成平漢鐵路以東地區的洪水泛濫,雖然達到阻止具壓倒性優勢的日軍機械化部隊沿黃河西進的部分目標,但也造成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44個縣市因此受災,近四百萬人外逃,近九十萬人死亡,經濟損失11億元。
國民政府起初聲稱決堤事件是日軍軍機轟炸所致,但隨著近代檔案的公開,事件的原貌逐漸明朗。
背景:
中國抗日戰爭初期,20萬華中軍隊情勢嚴重失利,難以抵抗握有精良武器的兩萬日軍。
1938年5月23日,日軍將領土肥原偷渡黃河成功,以精銳的快速部隊沿隴海路兩側西進。至6月1日,土肥原部攻佔睢縣迫近蘭封、杞縣。而另一路日軍則由亳縣方面經鹿邑、柘城向太康迫近,且有進犯平漢路許昌、鄭州一帶的企圖。兩路敵軍合圍,將使在開封、蘭封之間的國軍主力部隊被包圍,處境岌岌可危。
6月2日日軍攻陷陷開封;3日,日步騎兵千餘附坦克10餘輛已前進到達中牟,與國軍警戒部隊接觸,鄭州危在旦夕。第一戰區長官部急向蔣中正建議利用黃河伏汛期間決堤,造成平漢路以東地區的泛濫,用滔滔洪水阻止敵人西進,以保證鄭州不失。
Top
發生過程:
蔣中正見形勢不利,電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核辦。6月6日,新編第八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花園口決口。7日,利用炸藥在河南鄭縣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使黃河改道南流,入賈魯河和潁河,奪淮入海。
決堤執行前,國民政府已先通知決堤地區民眾撤離並發放慰問金,而鄭州當地專員也催促民眾撤離。另根據《新華日報》於1938年6月10日的報導,國府於剛決堤時就發放50000元用於直接受害區的「急賑」。一週後,國民政府又發放200萬元用於黃泛區持續性賑災。
黃河決堤導致豫、皖和蘇等地傳出災情, 淹沒耕地1200餘萬畝,造成黃泛區。據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統計,共計有一千兩百萬人受災,三百九十萬人流離失所,八十九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十一億元
花園口堤防於1946年抗戰結束後,經過修補回到決堤前舊河道出海。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國民政府對外宣稱是日軍戰機轟炸所致,但有不少民間媒體提出質疑。抗戰勝利後,政府仍堅持日軍飛機轟炸的說法,但隨著當事人和親歷者的回憶資料陸續面世,以及日本和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檔案的公開,事件逐漸明朗。
歷史影響:
花園口決堤給日軍帶來影響不可謂不大,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鉅大地障,迫使日軍於平漢路以東停止前進,從而消除了唐、白河流域及漢水中游面臨的威脅。原本的軍事重地鄭州因往東的鐵路被淹沒失去對日軍的戰略價值,直到1944年4月才被攻陷。有學者認為,花園口決堤讓武漢戰役被向後推遲了大約三個月,因此為國民政府贏得了更長的戰爭準備時間。
但決堤造成的洪水對中國老百姓的損害恐超過了對日本人的傷害。約四五千個村莊和11個大城鎮被淹沒,上百萬人無家可歸,一貧如洗,成為流民和難民,國民政府的權威和聲譽也因此急劇下滑,在抗戰勝利後,這部分人也成為政府巨大的包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