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紅軍西征
紅軍西征
時間
1936年10月20日 ~ 1937年03月14日
地點
甘肅、寧夏
相關人物
張國燾
、
徐向前
、
馬步芳
資料來源:共識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簡稱西路軍,指1936年10月由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主力2.18萬人,這隻占當時紅軍總數五分之二的大部隊,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西渡黃河作戰,希望占領甘肅和寧夏,但是因為陳昌浩執行張國燾西退路線,指揮失誤,加上裝備落後,沒有群眾基礎,而且作戰目標不一,5個月後大部分被西北馬步芳的馬家軍殲滅。
西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陝甘寧同河西走廊連結蘇聯的陸地生命線,打通蘇聯軍援的西北通道,但因西路軍孤軍作戰,沒有後援而最終以失敗告終。
背景:
1935年8月4日,中共在毛兒蓋以南的沙窩召開政治局會議,決議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國反動統治及帝國主義力量最薄弱的地區,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無產階級祖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這更造成蘇維埃與紅軍發展的有利條件。」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肅省迭部縣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認為,應該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陝北,經過游擊戰爭,打到蘇聯邊界尋求援助,整頓休養兵力,擴大隊伍,創建根據地,再向東發展。11月,由莫斯科回到陝北的共產國際代表林育英向中共轉達了史達林的指示:不反對中國紅軍主力從北方和西北靠近蘇聯。
按照計劃,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占寧夏;紅四方面軍進青海,西拒馬步芳,配合西北軍占河西走廊;紅二方面軍居中策應東北軍控制甘肅。
Top
發生過程:
10月20日,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部離會寧赴打拉池,行前交代,前線作戰事宜由徐向前和陳昌浩負責。
10月23日晚,30軍在從紅咀子渡口初渡黃河失敗。10月24日晚,30軍於靖遠以南40里處的河抱口成功渡河,並突破馬家軍的河防陣地。
10月26日凌晨,中共中央軍委同意9軍渡河,27日晨,9軍及紅四方面軍總部渡河完成。10月30日31軍掉頭赴麻春堡。而負責警戒的紅一方面軍紅5軍,由於關麟征師向靖遠進發,於是朱德、張國燾令其渡河。
由此,紅四方面軍的30軍、9軍、紅一方面軍的5軍一共2.18萬人在河西,與河東的紅軍分割開來,而渡河的這些部隊僅帶三四天的乾糧。河西走廊人煙稀少,且缺乏飲用水源。
11月3日,中共中央同意河西紅軍西進,但要求河西紅軍一部留守一條山、五佛寺地區。同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決定不採用從外蒙援助的辦法,改成從新疆援助。
11月6日,陳昌浩、徐向前等制定「平大古涼戰役計劃」,決定西進,於平大古涼占據立足點。同日,陳昌浩、徐向前決定放棄一條山、五佛寺地區。
11月7日,陳昌浩、徐向前致電中央要求組織西北前委和軍委西北分會。11月8日,中央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劃。以一方面軍,二方面軍組成南路軍出陝南,四方面軍河東2個軍組成北路軍,待機入晉,河西紅軍組成西路軍,在河西建立根據地,打通去蘇聯路線,西路軍正式成立。
11月16到18日,西路軍在古浪戰鬥失利,9軍損失三分之一。11月22日到12月上旬,西路軍與馬家軍連續激戰,紅軍兵力減至15000人。1937年1月上旬,西路軍進至臨澤,高台一帶。1月12到20日,馬家軍猛攻高台,高台失守,5軍全軍覆沒。
2月1日開始,西路軍與馬家軍在臨澤縣倪家營子血戰40天。3月14日,西路軍僅剩3000餘人撤進肅南縣石窩山,並在此召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決定將剩餘部隊編成3個支隊,分散行動。
歷史影響:
西路軍餘部分成三個支隊,在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組成的西路軍工作委員會領導下轉入祁連山區打游擊。於4月底到達新疆東大門星星峽。西路軍餘部437人到達新疆迪化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對外稱「新兵營」. 他們學習汽車、裝甲車、炮兵、無線電、航空、騎兵、軍醫和情報等技術。
西路軍二萬一千八百人在河西走廊幾乎全軍覆滅。其中七千多人陣亡,被俘九千多人。被俘後五千六百多人被殺,回到家鄉者二千多人,經營救回到延安者四千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二千多人。
由於兵力損失慘重,1937年3月張國燾遭到批判,張國燾被免除紅軍總政委一職,改任邊區副主席,後投靠國民黨,二號人物陳昌浩被閒置,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牢固樹立。
也由於張國燾投靠國民黨的關係,很長時期,西路軍由於被當作是張國燾路線的犧牲品,其史實及研究都被視為禁區,塵封了半個世紀,倖存者大多命運坎坷,備受壓抑和屈辱,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