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
時間
1939年05月11日 ~ 1939年08月27日
地點
滿蒙邊境諾門罕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諾門罕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及蘇聯在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蘇聯方主將為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由於滿州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發生邊境糾紛,雙方衝突逐漸擴大,最終導致日、蘇雙方的軍隊介入,兩國各自代表滿洲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但雙方其實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戰事並未因此繼續擴大。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對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背景: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全面佔領滿洲,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外蒙古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21年宣布獨立。滿洲國與蒙古國為鄰,並各自有日本及蘇聯的駐軍。雙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邊境糾紛。
1938年7月30日,日、俄兩軍在滿、蘇、朝交界的張鼓峰便因為邊界糾紛發生武裝衝突,結果一個月後的8月10日雙方議和,簽訂停戰協定。
1939年5月4日,約七至九十名蒙古人民革命軍第24國境警備隊騎兵在哈拉哈河以東、諾門罕附近的地區放牧。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士兵立即開槍阻截,並上馬追趕,將蒙古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
隨後,蒙古人民革命軍的50餘名騎兵武力攻占了設在滿、蒙兩國爭議地區的滿洲國邊境警備部隊的錫林陶拉蓋哨所。日本及滿洲國認為滿、蒙邊境應該在哈拉哈河,哈拉哈河以東為滿洲國國土;而蘇、蒙則認為邊界在河東約十六公里,諾門罕的東面,該地為外蒙古領土,雙方為此爭議僵持不下。
Top
發生過程:
此時日本關東軍在滿洲國之領土呼籲下決定干涉。5月13日或5月14日,隸屬關東軍小松原師團的騎兵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指揮本部200餘日本騎兵、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約400滿洲國士兵,並出動5架轟炸機投擲60多枚炸彈。蒙古方面傷亡了30餘人之後,於15日主動撤向了河西。
此時蘇聯政府依據《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介入,決定干預蒙古戰事。蘇聯將第11坦克旅開往哈拉哈河地區,同時命令駐在烏蘭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並將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蘇聯的飛機也不斷在發生戰事的地區集合,並在諾門罕地區進行飛行偵察。5月22日至24日,蘇聯空軍與日本關東軍第2飛行集團在諾門罕上空展開了大規模的空戰。日軍奪去了制空權。
5月24日蒙古騎兵第6師渡過哈拉哈河,擊退滿州國騎兵,並在哈拉哈河以東10千米處據733高地、731高地設置防禦陣地。蘇軍坦克第11旅的摩托化步兵營以第2、第3兩個連部署在蒙軍北、南外側,第1連部署在浮橋以西擔任預備隊。蘇軍摩步第36師第149團位於哈拉哈河前線以西120千米外的塔木察格布拉格作為總預備隊。蘇軍總兵力為1100人,蒙軍為1257人。
師團長小松原中將於5月25日下午到達甘珠爾廟,召開軍事會議聽取偵察報告。小松原認為消滅越境的蒙軍的時機已成熟,不久前才接到《滿蘇國境糾紛處理綱要》,小松原師團長有權在邊境線不明的地區,自行判斷和劃定國境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權自行決定動用武力。因此,小松原師團長命令步兵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率隊發起攻擊。
5月28日凌晨4時至5時40分,蘇軍坦克第11旅摩步營將迂迴偷襲的東八百藏中佐搜索隊阻擊在距離浮橋1.7千米處。28日中午13時,東八百藏中佐向支隊發出求援,但僅在下午17時獲得了淺田小隊的增援。28日21時入夜之後,東搜索隊準備發揚日軍傳統的「夜戰」優勢轉入反攻,但蘇軍摩步第149團從塔木察格布拉格趕到戰場。蘇軍隨即在河西岸的3部探照燈照射下對東搜索隊發起總攻。激戰持續數小時,東八百藏搜索隊擊退了蘇軍進攻,死傷91人。
29日凌晨3時30分,蘇軍恢復進攻,從三面迫近東搜索隊陣地。29日下午14時,東中佐下令傷兵突圍。15時東搜索隊只剩下25人。18時,東八百藏中佐實施了最後的自殺突擊。
此戰東中佐之搜索隊軍力減損63%:8名軍官和97名士兵被殺,1名軍官和33名士兵負傷。列米佐伕中校所率蘇軍之傷亡具體人數不明。
29日21時,小松原師團長派遣第71聯隊第2大隊馬場進少佐帶領的第5中隊、聯隊炮中隊、反坦克炮中隊,總共381人,分乘40輛汽車增援。於30日下午到達戰場。蘇軍以為日軍大部隊前來增援,因此主動撤回哈拉哈河西岸。
戰後,小松原師團長向上級報告此戰取得了輝煌大勝,擊斃外蒙古騎兵第6師師長沙日布、全殲蒙騎第6師騎兵第15團;命令井置中佐重新組建師團的騎兵聯隊。東京的參謀本部發來的「參字547號電」,對23師團的勝利表示祝賀。
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指示紅軍最高指揮部下準備反攻計劃,並決定由朱可夫負責指揮。1939年6月12日,朱可夫被蘇軍統帥部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他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後,開始集結兵力,儲運軍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貝斯等地開闢野戰軍用機場,蘇軍戰鬥機開始在空中與日機周旋。
六月底,日滿聯軍發動反攻。6月30日小松原師團下達進攻命令,從北面分兩路進攻哈拉哈河以東的蘇軍。當中部分兵力更在7月1日渡過哈拉哈河,在河的西岸意圖阻隔蘇軍的援兵,及切斷河東蘇軍的退路。朱可夫集合約二百輛坦克及三百輛裝甲車,以裝甲兵反攻。7月3日,日軍撤回河的東岸。而河東的日軍亦未能將蘇軍擊退。雙方從後方增調炮兵增援。日軍在七月底的一次反攻仍然未能將蘇軍驅離河東。雙方在夏天一直維持爭持局面。
八月中,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在三十公里長的前線發動主力進攻。蘇軍投入總兵力約五萬七千人,配合炮擊及空軍支援。北翼最先以機械化步兵進攻,吸引日軍增援。中部則以步兵牽制日軍主力。南翼集中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約一萬人及三百部坦克,配合火炮、空軍快速向北迂迴,從側翼包圍河東的日軍。8月20日,蘇軍渡河。
日軍的作戰策略則是以前綫部隊阻擋敵軍進攻,等待蘇軍的進攻力減弱後,以援軍從側面包圍蘇軍。但是蘇聯閃電戰式的立體機動作戰,特別是大量投入的裝甲兵,突破日軍防線。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兩個日本關東軍師團的主力被包圍。8月27日,日軍最後突圍。
此次戰役最後導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
歷史影響: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戰略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了有關諾門罕戰役的停戰協議,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最後導致1941年4月13日所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諾門罕戰役是自日俄戰爭以來兩國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於二次大戰其他戰役,雖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國形成的固有觀念,使得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對獲勝的蘇聯方面來說,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使得蘇聯在這個戰爭中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諾門罕戰役的勝利,也使蘇聯進一步鞏固了對外蒙古的控制,並為以後的「雅爾達協議」確定外蒙古保持現狀和外蒙古的最終獨立奠定了基礎。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