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反蘇運動
反蘇運動
時間
1946年02月16日 ~ 1946年02月27日
地點
重慶、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杭州
相關人物
反蘇運動
資料來源:民國春秋
簡介:

1946年春的反蘇運動,指的是當年2月因國民政府官員張莘夫前往東北接收撫順煤礦時,因被蘇聯保護的東北民主聯軍殺害,而導致的中國學生抗議蘇聯侵犯中國主權而進行的一系列遊行示威活動,遊行在短時間內擴及全中國各大城市,包括重慶、南京、上海、青島、北平、天津、杭州、昆明、開封、濟南,該事件對中國近代史產生重大影響,導致中蘇關係瞬間惡化。  

因後來中國大陸政治形勢的變化,大陸史學界往往指責該運動是國民黨指使下的「盲目排外」運動而不稱之作「學生運動」,但也有學者明確認為,這是一次愛國學生運動。

背景:

1945年2月,蘇聯與美國,英國簽訂《雅爾達協定》,以維持外蒙現狀和控制東北鐵路及軍港為交換條件換取蘇聯出兵日本占領下的中國東北。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轟炸,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蘇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

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部隊化整為零,多路出關,企圖控制東北地盤。同時,為了阻止國軍進入東北,蘇聯紅軍則採取了各種措施。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要求蘇聯撤軍。

10月12日,東北蘇軍司令部就撤軍問題與國府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在長春談判,拒絕國軍從大連登陸。10月18日,又阻止運送國軍運兵艦在葫蘆島登陸,只得改在秦皇島登陸。國軍隨後在進發到山海關遇到中共阻擊,釀成軍事衝突。國府被迫將東北行營遷至山海關。

11月7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十月革命節上講話,稱旅順港及大連港區域、滿洲鐵路權益為「新的蘇維埃領土」。此事讓中國國內輿論鼎沸,人們認為這是新時期沙皇的翻版。而蘇軍拆運東北廠房、機器的事實屢被披露報端,蘇聯對東北經濟獨占性要求、支持外蒙古獨立以及蘇軍一再延緩撤退等消息廣為流傳,再加上蘇聯支持新疆一些地區獨立的事件一再發生,社會各界對蘇聯的憂慮與不滿情緒日趨強烈。這些因素釀成了反蘇運動的民眾基礎。

12月,蘇聯代表斯拉德科夫斯基向國民政府代表張嘉璈宣布東北一百五十四種工礦企業為蘇聯戰利品,蘇聯願意與中國共同經營,此即所謂中蘇經濟合作。蘇聯代表聲稱,在此問題未商決之前,他不能預測蘇軍從東北撤離的確實時間。蘇聯以東北廠礦為條件換取與國民政府合作的想法遭到國民政府的拒絕。此後的時間裡,蘇聯開始對國民政府態度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