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春的反蘇運動,指的是當年2月因國民政府官員張莘夫前往東北接收撫順煤礦時,因被蘇聯保護的東北民主聯軍殺害,而導致的中國學生抗議蘇聯侵犯中國主權而進行的一系列遊行示威活動,遊行在短時間內擴及全中國各大城市,包括重慶、南京、上海、青島、北平、天津、杭州、昆明、開封、濟南,該事件對中國近代史產生重大影響,導致中蘇關係瞬間惡化。
因後來中國大陸政治形勢的變化,大陸史學界往往指責該運動是國民黨指使下的「盲目排外」運動而不稱之作「學生運動」,但也有學者明確認為,這是一次愛國學生運動。
背景:
1945年2月,蘇聯與美國,英國簽訂《雅爾達協定》,以維持外蒙現狀和控制東北鐵路及軍港為交換條件換取蘇聯出兵日本占領下的中國東北。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轟炸,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蘇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
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部隊化整為零,多路出關,企圖控制東北地盤。同時,為了阻止國軍進入東北,蘇聯紅軍則採取了各種措施。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要求蘇聯撤軍。
10月12日,東北蘇軍司令部就撤軍問題與國府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在長春談判,拒絕國軍從大連登陸。10月18日,又阻止運送國軍運兵艦在葫蘆島登陸,只得改在秦皇島登陸。國軍隨後在進發到山海關遇到中共阻擊,釀成軍事衝突。國府被迫將東北行營遷至山海關。
11月7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十月革命節上講話,稱旅順港及大連港區域、滿洲鐵路權益為「新的蘇維埃領土」。此事讓中國國內輿論鼎沸,人們認為這是新時期沙皇的翻版。而蘇軍拆運東北廠房、機器的事實屢被披露報端,蘇聯對東北經濟獨占性要求、支持外蒙古獨立以及蘇軍一再延緩撤退等消息廣為流傳,再加上蘇聯支持新疆一些地區獨立的事件一再發生,社會各界對蘇聯的憂慮與不滿情緒日趨強烈。這些因素釀成了反蘇運動的民眾基礎。
12月,蘇聯代表斯拉德科夫斯基向國民政府代表張嘉璈宣布東北一百五十四種工礦企業為蘇聯戰利品,蘇聯願意與中國共同經營,此即所謂中蘇經濟合作。蘇聯代表聲稱,在此問題未商決之前,他不能預測蘇軍從東北撤離的確實時間。蘇聯以東北廠礦為條件換取與國民政府合作的想法遭到國民政府的拒絕。此後的時間裡,蘇聯開始對國民政府態度惡化。
1946年1月16日,經濟部東北區接收委員張莘夫及其隨員八人,前往交涉接收撫順煤礦時被東北民主聯軍殺害,此事件發生於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國民政府出於時局考慮,未加渲染低調處理,因此不太為人知悉。而隨後中蘇因為東北廠礦問題談判破裂,蘇聯藉口「天氣不好交通不便」拒絕履行原定的2月1日撤軍計劃。
2月上旬,張莘夫遇害事件逐漸傳播,此案逐漸為人所知。2月11日美國在雅爾達協定一周年之際公布密約全文,中國舉國震驚。由此引發了一張規模宏大的抗議雅爾達密約,要求蘇聯撤軍的群眾運動。此時中共又在政協會議上提出承認東北中共建立的「民主自治政府」,政府接收東北的軍隊應控制在一定數量內的要求,媒體曝光後輿論更加沸騰。
2月下半月開始,各地反蘇活動層出不窮。整個運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946年2月16日至21日為發起階段;2月22日至26日大遊行,運動達到高潮;2月27日以後運動逐漸平息。
早在2月16日,由於蘇聯在2月初拒絕撤退,又將中國東北廠礦列為戰利品,在重慶的東北籍流亡人士2000餘名,在青年館舉行大會後前往國民政府請願,散發傳單,要求蘇聯撤退,不得搶奪中國財產。緊接著,2月19日,南京也發生了運動,南京臨時大學補習班5000餘名學生提出:「要求友邦軍隊依約撤退」、「請求政府查究張莘夫被害真相,緝兇嚴辦」。次日晚,南京發生示威遊行,對蘇聯拒絕撤軍表示抗議。這次遊行,成為了反蘇運動的先聲。
高潮階段以「二二二反蘇反共大遊行」尤為出名。2月20日前,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學生醞釀遊行。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得知後立即派人加以勸阻,防止引發中蘇衝突。22日,重慶中央大學、省立教育學院、中央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省立重慶女子職業學校、重慶大學、湘雅醫學院、南開中學、交通大學等26所大中學校學生及教師等兩萬餘人於晨6時在沙坪壩附近集合,展開大遊行。2月21日,中央大學教授會及助教會共同發表通電,向蘇美英三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希望政府能「堅定不移,勿作現行條約範圍以外之任何讓步」。
2月23日,遊行繼續擴大,上海、南昌等大學聚集地率先響應。交通大學等校學生四千人在重慶示威遊行,要求政府「完全公布中蘇關於東九省談判情形」;「蘇軍立即自東省撤退;東北問題提出聯合國安理會;中國各黨團結一致,以應付當前緊急局勢」。上海也發生了大規模遊行,位於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等校上萬餘學生赴蘇聯駐上海總領事館示威,對市政府提出要求中央以強硬態度對待蘇聯和嚴查張莘夫被害真相。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朱自清等110名教授對東北問題發表宣言,表示:「中國領土必須完整,主權必須獨立」,對於《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外任何要求,「我們誓不予以承認」。同時要求國民政府披露有關東北經濟合作問題談判之經過;要求蘇聯履行條約儘速撤軍,歸還廠礦,並不得有超出中蘇條約範圍以外之任何行動或措施。同日,南昌市中正大學萬餘名師生舉行反蘇遊行示威。
2月25日開始,運動蔓延至全國,成為高潮階段,不僅學生上街,各職業團體也積極參與。例如上海市大學教授聯合會,重慶各國外交團體聯合之國民外交協會,廣州市民協會及天津12個社會團體還有中國行政學會等20餘個學術團體,發表宣言,通電全國,抗議蘇聯侵犯中國國家主權。
歷史影響:
反蘇運動直接導致中蘇關係惡化。2月23日,即遊行第二天,東北占領軍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公開演說,指稱近來某方製造輿論,指斥蘇聯為赤色帝國主義搶劫中國,關於此事,「蘇聯從未提出過損害中國人民利益,或其主權的要求,蘇聯固然有要求,但內容方面系在經濟方面平等合作,蘇方目的不在金錢,而在國防,東北與蘇聯安全有很大關係」。
不過,聲勢浩大的反蘇運動,引起美國輿論對東北問題的極大關注,紛紛要求政府採取相應措施。美、英等國政府紛紛譴責蘇聯,要求其迅速撤軍、歸還搶占的大批機器設備。迫於上述原因,蘇軍駐瀋陽司令承認拆卸的東北機器裝備多運往蘇聯,但認為這完全是根據三國協定進行的。2月28日,駐長春蘇軍發表聲明宣布正在撤退中,撤盡日期或早於但決不遲於美軍從華北撤退的日期。3月8日,駐瀋陽蘇軍撤退完畢。蘇聯政府則宣布於3月9日開始從東北全面撤軍。3月18日,蘇軍宣稱長春以南已無蘇軍。4月14日,蘇軍撤出長春。5月3日,蘇軍宣稱從東北地區撤退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