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重慶陪都
重慶陪都
時間
1937年11月20日 ~ 1946年05月05日
地點
重慶
相關人物
蔣中正
資料來源:桂系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重慶在1937年11月到1946年5月作為中華民國陪都,時值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此間重慶的地位頭銜有:中華民國戰時首都、中華民國陪都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司令部駐地、大韓民國臨時首都等。
主要是因為1937年,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遭到日軍威脅,於是國民政府決定放棄南京,將政府駐地遷往別處。國民政府最終選擇位於西南、易守難攻的重慶作為陪都。
遷都後,重慶從一個中國西南的工業城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直到1946年5月,對日抗戰結束近一年後,國民政府發布《還都令》,政府各機關才陸續回遷至南京。
背景:
1937年,國民政府軍在對日作戰中接連失利,大片國土失守,首都南京告急。由於當時與日本相比中國軍事實力差距較大,因而自戰端開啟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雖竭盡全力,三軍效命,但還是大都失利,致使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會戰,南京淪陷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10月,國防最高委員會決議遷都重慶。12月,軍事委員會遷武漢辦公。
關於遷都重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重慶由於地處四川盆地東部丘陵地帶,市區四周環山,主城半島長江和嘉陵江環繞,東面又有三峽和大巴山作天然屏障,易守難攻;重慶為長江上游航運交通樞紐,交通便捷;重慶有完善的工業(含軍工)基礎條件;重慶雖然物產貧瘠,但臨近所在之四川省成都平原自古就被美譽為「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極大的戰略儲備資源。
Top
發生過程:
1937年底,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告急,11月17日國民政府遷至武漢。11月20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政府從武漢遷至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戰時首都。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國民政府令》,正式確認重慶為「陪都」,且「還都以後,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同年11月,大韓民國流亡政府亦將臨時政府遷往重慶,12月1日經國民政府許可,重慶成為其名義上的臨時首都。
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在對日作戰4年之後,於重慶正式對日本宣戰。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國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曾家岩蔣介石官邱召開,三國軍隊結為同盟。
同年12月31日,鑒於中國戰場的重要地位,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倡議下,同盟國中國戰區司令部在重慶成立。
1944年4月,日軍進攻至貴州獨山,一度距重慶僅400公里,重慶危急。蔣中正任命總參謀長何應欽與陳誠親自率軍前往貴州將日軍擊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發布《還都令》,政府各機關陸續回遷至南京。
歷史影響:
國民政府遷都後,重慶從一個中國西南的工業城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但同時,重慶也承擔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由於地勢阻擋,日本陸軍無法進入四川盆地,遂改變戰略。
1938年2月18日起,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對重慶展開「航空進攻作戰」,為期近6年的「無差別轟炸」,史稱「重慶大轟炸」。至1943年8月23日轟炸戰略停止,重慶市損失慘重,僅市區市民死亡11889人,受傷14100人,房屋毀壞17608棟,重慶市區大半化為廢墟,市區工商界的直接損失就達500萬美元以上。史學界最新的統計數據為:死亡2.36萬人和受傷3.78萬人,共6.14萬人
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化,大批文化機構、團體、人士內遷重慶,重慶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以抗日為主的文化得到極大的繁榮和發展。沙磁文化就是這一時期重慶文化界繁榮的集中體現。
另外,戰前的中國有高等教育機構108所,相比之下,戰前重慶中等以上學校僅32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很多文化教育機構被迫停辦,更多的則是向中國腹地遷移,其中大多遷往中國西南的重慶、成都和昆明。戰爭爆發後,重慶中等以上學校激增至97所,使得重慶的教育程度迅速普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