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本二二六事件
日本二二六事件
時間
1936年02月26日 ~ 1936年02月29日
地點
日本東京
相關人物
日本二二六事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內閣總理大臣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

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內閣總理大臣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被判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被處以死刑,另有40人被判處監禁。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統制派」掌握了軍方實權,而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主宰了整個國家決策。

同時「統制派」主張南進論,以英、美為敵,對中國以戰爭解決「中國問題」的方針在不久後也被落實,導致日本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沼。

背景:

日本帝國陸軍高層有著歷史相當悠久的派系鬥爭,最早為源自於明治時期的出身藩閥之別,而到了1930年代,陸軍內形成了兩大派系—以荒木貞夫與真崎甚三郎將軍為中心的「皇道派」以及由永田鐵山領導的「統制派」。

「皇道派」強調日本文化的重要性,主張精神面超越物質面,並認為對蘇聯展開進攻極具必要性,即「北進論」;而「統制派」則受到德國總參謀部思想的強烈影響,看重由中央來計畫經濟與軍事的作法、技術面的現代化與機械化,並主張朝中國擴張,並與英、美等西方國家作戰,此為「南進論」。

皇道派於荒木在1931至1934年間擔任陸軍大臣期間掌握了大部分重要職缺,然而在該人下野後,其成員位置又多被統制派軍人所替補。

「皇道派」少壯派軍官認為國家面臨的問題在於日本偏離了「國體」,特權階級剝削人民,導致農村普遍貧困、天皇被欺瞞,權力被人篡奪、致使日本走向衰落,少壯派軍官認為其解決之道即以70年前的「明治維新」為藍本,來一場「昭和維新」,起義和消滅天皇身邊的「邪惡臣子」,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天皇也會肅清西方思想與迫害人民者、恢復日本的國家繁榮。這些思想受到了強烈的民族主義之影響,原社會主義者北一輝的政治哲學也發揮了相當大的煽動作用。

少壯派的活動仍頗具影響力,在日軍參謀本部和皇室中亦不乏同情者,如裕仁天皇之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就與其交好,且儘管少壯派激進地反對資本主義,但同時也積極地從那些試圖自保的財閥領袖手中籌措非正規資金來活動。

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海軍少壯派軍官刺殺了內閣總理大臣犬養毅。「五一五事件」為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一個事件,很大程度上它促使更多少壯派軍官利用部隊來作為政變的工具,且此一事件同先前的三月和十月事件一樣,主謀者皆被法庭從寬量刑。

1934年時發生「士官學校事件」,皇道派重要成員磯部淺一大尉和村中孝次大尉被控企圖利用軍校謀反而被捕。軍事法庭對該事件展開調查,並未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該政變確實存在,但村中與磯部兩人仍獲停職處分。兩人都相信此事件是由統制派主導對皇道派年輕軍官的一次攻擊。

就在此時,最後一位身居要職的皇道派軍官真崎甚三郎大將也被迫離開其職務,少壯派軍官對此事十分憤慨,在歷經荒木大將擔任陸軍大臣的失敗後,真崎成了皇道派的少壯軍官們僅存的希望,但該人又被迫去職。

1935年8月12日,爆發了「相澤事件」,皇道派成員真崎的好友陸軍中校相澤三郎進入永田的辦公室持刀殺害了永田,以報復後者對皇道派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