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本二二六事件
日本二二六事件
時間
1936年02月26日 ~ 1936年02月29日
地點
日本東京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內閣總理大臣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
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內閣總理大臣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被判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被處以死刑,另有40人被判處監禁。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統制派」掌握了軍方實權,而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主宰了整個國家決策。
同時「統制派」主張南進論,以英、美為敵,對中國以戰爭解決「中國問題」的方針在不久後也被落實,導致日本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沼。
背景:
日本帝國陸軍高層有著歷史相當悠久的派系鬥爭,最早為源自於明治時期的出身藩閥之別,而到了1930年代,陸軍內形成了兩大派系—以荒木貞夫與真崎甚三郎將軍為中心的「皇道派」以及由永田鐵山領導的「統制派」。
「皇道派」強調日本文化的重要性,主張精神面超越物質面,並認為對蘇聯展開進攻極具必要性,即「北進論」;而「統制派」則受到德國總參謀部思想的強烈影響,看重由中央來計畫經濟與軍事的作法、技術面的現代化與機械化,並主張朝中國擴張,並與英、美等西方國家作戰,此為「南進論」。
皇道派於荒木在1931至1934年間擔任陸軍大臣期間掌握了大部分重要職缺,然而在該人下野後,其成員位置又多被統制派軍人所替補。
「皇道派」少壯派軍官認為國家面臨的問題在於日本偏離了「國體」,特權階級剝削人民,導致農村普遍貧困、天皇被欺瞞,權力被人篡奪、致使日本走向衰落,少壯派軍官認為其解決之道即以70年前的「明治維新」為藍本,來一場「昭和維新」,起義和消滅天皇身邊的「邪惡臣子」,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天皇也會肅清西方思想與迫害人民者、恢復日本的國家繁榮。這些思想受到了強烈的民族主義之影響,原社會主義者北一輝的政治哲學也發揮了相當大的煽動作用。
少壯派的活動仍頗具影響力,在日軍參謀本部和皇室中亦不乏同情者,如裕仁天皇之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就與其交好,且儘管少壯派激進地反對資本主義,但同時也積極地從那些試圖自保的財閥領袖手中籌措非正規資金來活動。
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海軍少壯派軍官刺殺了內閣總理大臣犬養毅。「五一五事件」為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一個事件,很大程度上它促使更多少壯派軍官利用部隊來作為政變的工具,且此一事件同先前的三月和十月事件一樣,主謀者皆被法庭從寬量刑。
1934年時發生「士官學校事件」,皇道派重要成員磯部淺一大尉和村中孝次大尉被控企圖利用軍校謀反而被捕。軍事法庭對該事件展開調查,並未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該政變確實存在,但村中與磯部兩人仍獲停職處分。兩人都相信此事件是由統制派主導對皇道派年輕軍官的一次攻擊。
就在此時,最後一位身居要職的皇道派軍官真崎甚三郎大將也被迫離開其職務,少壯派軍官對此事十分憤慨,在歷經荒木大將擔任陸軍大臣的失敗後,真崎成了皇道派的少壯軍官們僅存的希望,但該人又被迫去職。
1935年8月12日,爆發了「相澤事件」,皇道派成員真崎的好友陸軍中校相澤三郎進入永田的辦公室持刀殺害了永田,以報復後者對皇道派的壓迫。
Top
發生過程:
皇道派之所以選在1936年2月展開行動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一為1935年12月時宣布,陸軍第1師團將在隔年春季轉調到滿洲,而絕大多數的皇道派軍官都隸屬於這個師團,這意謂著若不及早發難,任何可能的行動都將會推延數年。
另一個因素是相澤事件,該人的審判工作仍持續進行中,同時他的刺殺作為也讓許多軍官印象深刻,若選在這個時段展開行動,可操控輿論、導向對己方有利之位置。叛軍決定選在2月26日發難是因為在這天成功安排了自己人站哨值班,可協助他們獲得彈藥和武器,且正好為真崎為相澤一案作證的2月25日隔天。
叛軍將自己稱作「義軍」,並採用明治時期的「尊皇倒幕」口號之變體「尊皇討奸」為號召。自22日起,7名叛軍主事者試著說服另外18名軍官加入行動,而士官們則是到了25日晚上、行刺前幾小時才獲知此計畫。
參加政變的部隊主要為第1師團的步兵第1連隊的456人、步兵第3連隊的937人以及來自近衛師團的64人。合計軍官、民間人士和來自其他單位者,共有1558人作為叛軍投入本次行動中。
叛軍於2月26日凌晨開始行動,在大雪夜裡兵分多路,分別前往行刺內閣總理大臣岡田啟介、前內大臣牧野伸顯、侍從長鈴木貫太郎、前內閣總理大臣齋藤實、大藏大臣高橋是清、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和元老西園寺公望,同時還進攻陸軍省、警視廳與朝日新聞社,甚至還曾試圖占領皇居但未果。
政變中造成高橋是清、齋藤實、渡邊錠太郎三人死亡,鈴木貫太郎重傷,岡田啟介與牧野伸顯則脫逃成功,頗具人望的西園寺公望則無人願意下手加害逃過一劫。
2月26日早晨,叛軍占領了赤阪的山王飯店,清空了客人,控制飯店的電話交換台,將此地作為政變指揮本部,並控制了皇宮西南的三宅坂一帶與政府對峙,要求天皇組織新內閣以「純淨國體、穩定民生、健全其國防」。
對於皇道派的叛亂,統制派的軍官們當然恨不得立即鎮壓而後快,但是由於無法直接調動部隊,他們只得求助於天皇的最高權威。裕仁天皇得知政變發生後相當震怒,要求軍方盡速鎮壓叛亂,26日下午,樞密院決定由陸軍宣布戒嚴,進行鎮壓。
陸軍雖不願意,但還是在27日凌晨頒布了戒嚴令。東京警備司令官香椎浩平被委任為戒嚴司令官。此外,在外地的第二師團長梅津美治郎和第六師團的谷壽夫、關東軍副參謀長東條英機明確表示了堅決鎮壓的態度。
28日,在天皇的一再催促下,猶豫不決的軍部終於下了鎮壓的決心。陸軍次長杉山元得到天皇同意,發布了《奉敕命令》指示戒嚴司令官迅速使占據三宅阪的軍官及部下撤離現場,歸復各所屬部隊。奉敕命令隨後正式傳達給第1師團。戒嚴司令部決定29日完成鎮壓的準備工作,並開始討伐叛軍。
參加鎮壓政變的部隊有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各7000人,另外從仙台和宇都宮調來了第2、第14師團所屬部隊6000人,總數近24000人。29日上午,荒木、真崎兩位陸軍大將為避免叛亂部隊遭到武裝鎮壓,前往戒嚴司令部進行交涉,但遭到拒絕,戒嚴部隊參謀石原莞爾將兩名大將趕出了司令部。在他們離開後,香椎司令官再次提出避免皇軍自相攻擊,但杉山元堅決不同意,要按天皇敕令以武力討伐。
東京街頭的坦克車裝上高音喇叭,不停地廣播《告軍官士兵書》。這份由戒嚴司令部發布的聲明稱:「現在歸復原隊,仍為時不晚;抵抗者全部是逆賊,射殺勿論;你們的父母兄弟在為你們成為國賊而哭泣。」與此同時,飛機在政變部隊上空盤旋撒下《告軍官士兵書》的傳單,勸誘政變部隊回歸營房。
叛軍此時已在嚴冬中堅持了3天,疲憊不堪,士氣消沉。在聽到廣播、拾到傳單後,紛紛脫離了叛軍,返回原部隊。策動叛亂的軍官見大勢已去,也未加以阻攔,政變宣告結束,起事軍官隨後被戒嚴部隊拘捕,集中到陸軍省關押。
由於二二六事件直接威脅到了天皇的統治權,因此對叛亂軍官的處置也異乎尋常的嚴厲。7月5日,軍法會議判處在政變中起領導作用的磯部、香田等17名軍官死刑。在幕後支持暴動的北一輝和西田稅,以及砍殺永田的相澤三郎也被處死。其餘的士官和士兵則被免予處分,因為他們只不過是遵從上級的命令。
歷史影響:
儘管二二六事件的政變沒有成功,但依舊對整個日本政府和軍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月9日,岡田內閣解體,後由岡田的外務大臣廣田弘毅任新總理,組織新內閣。不過因為受到新任的陸軍大臣寺內壽一的壓力,廣田不得不做出一些人事上的讓步,例如選擇有田八郎為外務大臣,而非自己看好的吉田茂。
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二二六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恢復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原先內閣成員中的陸海軍大臣職務規定必須是由退役的大將所擔任,而此一制度的回復使得現役的陸軍大臣和軍方利益掛勾,只要與軍方的觀點相衝突,後者即可讓陸軍大臣請辭,迫使內閣進行重組,並拒絕派出該職位的繼任者。換句話說,內閣是否能維持全受到軍方所影響。事實上,後來廣田內閣組成不滿一年後,軍方即使寺內辭職,內閣也因此解散。
儘管高級將領裡只有真崎一人被指控與叛軍勾結,皇道派仍因本事件而受到極大的損害,從此便一蹶不振。在寺內的主導下,統制派開始在軍隊中進行清洗。陸軍共12名大將中有9人於4月底被退出現役,包括皇道派領袖荒木、真崎、川島和本莊。另外其他對皇道派和政變行動抱持同情態度的也同樣剝奪其現役身份,或調到離首都偏遠、無法發揮政治影響力的地區任職,其他的軍官,即便不是皇道派者也被限制了權力,以消除皇道派在軍中的剩餘影響力,幾乎每一位曾對叛軍表達支持的高級將領都受到影響。
不過,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因為政變後反倒使得同屬法西斯派別的統制派牢牢掌握了軍部大權,日本就此走向戰爭之路。
不過,統制派當政後,捨棄了皇道派與中國和睦共處、與蘇聯作戰的「北進論」,而選擇了徹底打倒中國後再與英、美一戰的「南進論」。皇道派在戰後因此批判統制派輕易發動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連帶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敗亡。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