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
時間
1936年09月 ~ 1945年08月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台灣尋根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動員台灣的人力、物力來因應戰爭局勢,故推動了一系列改造台灣人與培養愛國心的活動。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
但隨著戰爭結束,日人退出台灣後,這些活動對於台灣人的影響,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乃至於到現代社會,都造成了國族認同的問題。
背景: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在日本接收過程中,遭到台灣民眾的強烈抗拒,包括地主、佃農及台灣原住民族等紛紛發起對抗,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台灣。台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但在日清兩國交接後而日軍尚未進入台北城之前,丘、唐等人即已逃往中國。
此後,臺灣總督府將台灣住民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分為三級:在台日本人、台灣漢人及蕃民,社會地位及享受的權利依次降低和減少。
台灣日治時期分為三階段,第一段時期自1895年5月的乙未戰爭起,一直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在此約二十年內,以台灣總督府與日軍為主的日方統治,以軍事力量壓制武裝抗日運動之外,也嚴密控制住整個台灣社會。
自西來庵事件發生的1915年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為止。日本對台灣採取同化政策的內地延長主義,也就是將台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目的在於使台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而皇民化運動時期,則是日本殖民台灣第三階段。
Top
發生過程:
日本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後,再度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上任。小林提出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其內容包括台灣人改日本姓氏、推行「國語運動」、「寺廟整理」與「正廳改善」等;提升台灣工業水準,發展軍需工業,建設台灣以成為日本執行「南進政策」的基地。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
台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總督府也在1940年公布更改姓名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國語家庭」享受特惠,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日本人的配給量比台灣人多,而改成日本姓氏的台灣人,也比一般台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
最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上戰場替軍隊勞動的人,他的家宅可貼上「榮譽之家」字樣。榮譽之家的子弟,升學也會受到特別眷顧。
歷史影響:
皇民化運動使台語使用範圍大幅縮減,文讀系統衰弱,許多台灣人於戰後不知如何以台語朗讀文言文。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如同其它被侵略的亞洲國家基於日本侵略、復加上自身在中國大陸時與日本交戰之歷史因素,對皇民化運動清一色持嚴厲的批判態度,甚至予以醜化。至今「皇民」仍是中國民族主義或統派人士對主張重新審視此段歷史者的攻擊侮辱性用詞。
然而解嚴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台灣本土意識的興起,關於皇民化運動,台灣史學者提出與中國國民黨政府不同的觀點,並重新檢視和評價。至今史學界對此時期帶給台灣的正負面影響之爭論仍持續著、依立場的不同評價兩極。在討論有著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部分台灣史研究學者指出,由於該運動之目標在將台灣本島人同化於日本,又因相較於同時期的中國已具有相當程度的現代化,加上戰後的中國國民黨政府對台灣進行高壓統治,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及白色恐怖時期捕殺異議份子的殘酷手段不輸日本,及台籍本省人與自中國大陸來台者之間國家認同和價值觀的落差,導致許多台籍本省人在二次大戰後對日治時期產生某種程度的懷念。
此心態不僅保留於許多老一輩台灣人心中,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對國家民族認同、台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台灣獨立運動的興起。也被當成沒必要或反對與中國結合的理由。復加上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敗退、台灣地位歸屬又受到冷戰影響而未能妥善處理;成為日後台灣內部國家認同及統獨問題對立衝突的遠因之一,至今仍然無解。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