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高砂義勇隊
高砂義勇隊
時間
1942年03月 ~ 1945年08月
地點
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高砂義勇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日軍動員台灣原住民前往南洋叢林作戰之組織。據說動員臺灣原住民到南洋熱帶雨林作戰之想法,是出自日軍和知鷹二參謀的建議。此構想起源於霧社事件中,台灣原住民表現英勇,又熟知叢林氣候,以寡擊眾,對日本軍警頑強抵抗;如能徵召參加日本戰事,應能有所貢獻。「高砂義勇隊」是一總稱,個別梯次的派遣有另行命名者,如「薰空挺隊」等等。
目前高砂義勇隊的靈位皆安置於日本靖國神社中,而各界對如何詮釋高砂義勇隊看法不一。該隊與其他臺灣原住民志願兵傷亡比例頗高,但戰後並未獲得任何官方補償。直到1974年阿美族日本兵李光輝於印尼被發現後,才引發各界對臺籍日本兵與高砂義勇隊的關注。
背景:
台灣原住民的戰力早為日本人注意,1895年日方人員進入台灣山地做調查時,就已看出台灣原住民的山林作戰能力。但是另一種觀點認為,從現今發現的歷史資料來看,日本人徵召台灣原住民當兵,契機可能在霧社事件。
1930年,位於霧社的原住民因為不滿日本人為得到中央山脈森林資源,而將土地收歸官有林地,禁止原住民原有生活型態與文化,並對不從者大開殺戒的理蕃政策,趁著日本人在霧社公學校舉行聯合運動會時,賽德克族人一舉殺死了包括日本警察、教師在內的一百多名日本人。後來日本政府動員大批武力,企圖以飛機大炮強攻原住民藏匿的山頭,仍久攻不下,後來採取以蕃制蕃政策,才解決事變。
霧社事件後,原住民強勁的山林作戰能力,教日本人印象深刻。在霧社事件之後,日本人將原住民視為後備重要戰力。 一方面也因為珍珠港事變後,日本國內青壯男子已達動員極限,加上太平洋戰爭後,日本人戰線擴大到南洋一帶,能吃苦耐勞、精於山林作戰的台灣原住民青年自然成為先被考慮的不二人選。
Top
發生過程:
高砂義勇隊隊員部分說法是採志願方式募集,第一次高砂義勇隊出發日期不詳,但根據報導可推知是在1942年4月1日臺灣正式實施志願兵制度之前,隨後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約派出7次,每次隊員在100人到600人之間,總數約在4000人左右。
媒體報導1942年3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的五百人赴菲律賓,因5月7日參戰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以後才改稱為「高砂義勇隊」。第二批6月有1,000人、第三批11月414人、第四批於1943年6月200人、第五批7月500人、第六批6月800人、第七批800人等,皆被送往防堵澳軍、美軍的最前線新幾內亞島作戰。估計有超過3000人在此戰死。
日軍後來將「高砂族」青年重新編入特殊任務部隊內,如「齊藤特別義勇隊」等。另有1943年10、11月,分批各500百人送往菲律賓呂宋島戰場,其中被取名為「薰空挺隊」者全軍覆沒、無人生還。
據日本退休士兵回憶,該隊人員能於無道路之叢林,穿梭偵察,也可以分辨遠處聲音,從事伏擊。由於隊員精於狩獵,對叢林內的動物可分辨可食或不可食,日軍同僚得以在缺糧下補給。該隊隊員也傳授日軍在叢林生活的方法。日本兵罹患瘧疾,高砂隊員能冒險摘椰子取水解熱。日軍退休人士認為,「高砂隊員的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日軍成員也難望其項背。
歷史影響:
高砂義勇隊成員中大多本來就是族中體力、能力俱佳的部落菁英,也因為曾參與戰爭的不凡經歷,光復後有人奮力學國語,成為部落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不少人後來當了縣議員、鄉長、鄉代表等職。如致力於台籍日本兵索賠事件的第七回隊員高聰義,前後就曾擔任過南投縣仁愛鄉鄉長、南投縣縣議員多年。新竹縣關西鎮的第三回隊員劉德祿也曾擔任過新竹縣議員。
目前高砂義勇隊的靈位皆安置於日本靖國神社中,而台灣各界對如何詮釋高砂義勇隊看法不一。部分民意代表如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等人認該派遣非屬公義,日本應賠償原住民受難者,並將死難祖靈從日本神社撤出,反對共祀。
2006年2月24日,經日人籌款,由台北縣烏來鄉高砂義勇隊紀念協會於烏來設置的高砂義勇隊慰靈紀念碑,遭台北縣政府要求限期拆遷。時任台北縣長周錫瑋的政府表示,該碑立於公有地,部分設施未經申請,計畫強制拆除部分碑牌。然而也有輿論認此為部分政客大中國意識型態作祟,把單純的追悼政治化,並企圖抹煞台灣人對過去歷史記憶。
國民黨立法委員孔文吉稱,其叔被日本徵召到南洋。原住民可立碑紀念彼等征戰英勇,以資思念。但日本鼓勵原住民為日本帝國犧牲,乃是殖民經驗的產物,有其時代背景,原住民當時不解,乃是原住民歷史的悲情。今日紀念此一史蹟,不宜以日本角度對待。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