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
時間
1941年12月20日 ~ 1941年12月26日
地點
香港
相關人物
楊慕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香港保衛戰又稱香港攻防戰、十八日戰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日本帝國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布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整個香港保衛戰,約分為新界北戰事、城門碉堡之戰、金山戰事、維港砲戰、登陸香港島、黃泥涌峽戰事、西旅指揮部失陷、英軍反攻與英軍投降等幾個階段。
日軍進攻香港的具體時間定在12月8日,與偷襲珍珠港幾乎同時進行,從而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香港淪陷後,開始了日軍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而香港也成為大英帝國在亞洲戰場第一個落入日軍手中的殖民地。
背景: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布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
Top
發生過程: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向新界進攻。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
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
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也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
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
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歷史影響:
香港戰役結束後,使香港暫時脫離了英國的殖民地管治,展開了3年零8個月的香港日治時期。雖然香港的陷落早在英國預料之內,然而由於陷落的迅速,使英國方面重新評估其在東南亞的防衛策略。然而,其後英屬馬來亞、新加坡等地亦相繼迅速陷落。
開戰之時日軍預計需要半年時間才能攻陷香港,但戰事於不足一個月內結束,對日軍而言是意料之外,因此某程度上這次勝利振奮了他們的士氣,並加快其攻占東南亞的進度。對中國而言,香港被日本控制後,使中國大陸地區少了一個資源補給的中轉站,對抗戰構成一定負面影響。
香港在餘下的太平洋戰爭未再發生大型戰事,但仍偶爾遭到盟軍空襲,而香港的抗日勢力則轉到地下作戰。當時中國共產黨於廣東省的遊擊隊非常活躍,並在香港救出多名英軍戰俘。其中獲救的賴廉士等英軍軍官創立了英軍服務團,與共產黨合作營救盟軍戰俘,並為英軍在華南收集情報。
此外,在香港戰事尾聲,不少英國軍官俱下令華藉及混血香港防衛軍士兵混入人群,以免淪為戰俘。這批士兵不少加入英軍服務團,部分人更參與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
Top
中外雜誌 410
‧
怒海餘生 陳策將軍與我的歷險記
中外雜誌 466
‧
陳策與徐亨師徒情深義重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