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
時間
1941年12月20日 ~ 1941年12月26日
地點
香港
相關人物
香港保衛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香港保衛戰又稱香港攻防戰、十八日戰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日本帝國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布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整個香港保衛戰,約分為新界北戰事、城門碉堡之戰、金山戰事、維港砲戰、登陸香港島、黃泥涌峽戰事、西旅指揮部失陷、英軍反攻與英軍投降等幾個階段。

日軍進攻香港的具體時間定在12月8日,與偷襲珍珠港幾乎同時進行,從而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香港淪陷後,開始了日軍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而香港也成為大英帝國在亞洲戰場第一個落入日軍手中的殖民地。

背景: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布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