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江陰海戰
江陰海戰
時間
1937年08月16日 ~ 1937年12月02日
地點
江蘇江陰長江口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江陰海戰是江陰保衛戰中的海上戰役,自1937年8月16日江陰大戰拉開序幕開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後共歷時108日,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長年鎮守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份在煙台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

中國海軍以第1、第2艦隊主力全滅為代價,在江陰封鎖線死守近三月,直至戰役結束,日軍始終未能達成循長江而上側擊上海前線的中國陸軍側翼的作戰目的。

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也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畫,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作出極大的貢獻。

事件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全面開戰。戰爭爆發後數月間,日軍節節推進,華北戰局岌岌可危。南京國民政府預見到戰火不久後必然燒到南方,幾乎就在日軍開始進攻上海的同一天,在德國顧問團指導下制訂的《國軍戰爭指導方案》頒發。 這個方案明確指示:「淞滬方面實行戰爭之同時,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內之敵艦,並絕對控制其通過江陰以西為主,以一部協力於各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

1937年7月28日,蔣中正在南京最高國防會議中決定在日軍尚未進攻長江流域之前制敵機先、封斷長江航路,截斷長江中上游九江、武漢、宜昌、重慶一帶的日軍第11戰隊13艘艦船和大批日僑的歸路,作為與日交涉的籌碼;並防止日軍再度溯江而上。海軍代表陳季良提出立刻實施沉船封江行動並獲批准。會議決議在1937年8月12日執行封江。

由於情報外洩,8月11日及12日兩天,長江中游的日本艦船匆忙下駛。等到中國海軍部醒悟日軍已經撤退時,截擊的最佳時機已經流過。

到13日中國方面開始封江時,總數13艘的日艦已經走脫一空。參謀本部緊急由南京與江陰兩面派隊沿江搜索江面,一直到團山邊境兩個搜索隊相會,才證明日艦已全部逃脫。最後僅在漢口附近捕獲了日本商輪大貞丸,在江陰附近捕獲了大貞丸。

盧溝橋事變發生時,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正在英國參加英王加冕,順便向英、德等國采購軍火艦艇。事變發生後,他急忙回國主持海軍抗戰機宜。第一個工作就是封江。 封江的前期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首先是破壞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