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木刻運動
木刻運動
時間
1931年08月 ~ 1945年08月
地點
上海、廣州、重慶、延安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藝術中國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木刻運動為中國美術家在1930年代發起的木刻版畫創作及推廣運動,主要為宣傳愛國思想。最初是由魯迅介紹、出版外國木刻作品得到進步美術青年的歡迎和響應而興起的。
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魯迅倡導的木刻運動代表了「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潮。這個美術活動在思想上廣泛吸收了歐洲版畫特別是麥綏萊勒、珂勒惠支和蘇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和革命精神,在形式上也借鑒了外來版畫。
因此,強烈的思想性和明顯的歐式技法是30年代左翼木刻的特徵。
木刻運動的主要版畫家,有江豐、胡一川、李樺、賴少其、唐美偉等人。
事件背景:
1920年代後期,魯迅在上海接觸到歐洲1920年代的新版畫藝術,想介紹給中國人,在1929年編寫了《近代木刻選集》4種,收錄了歐美各國及日本的版畫,引起國人對現代版畫的關注。1931年8月,魯迅邀請內山嘉吉在上海舉辦木刻技法講習會,為期一週,參加者有江豐、陳鐵耕等13人。這個講習會為木刻運動拉開了序幕,數年間散布全國,魯迅認為木刻藝術有利推動社會及政治改革,改造大眾意識。
魯迅逝世後,江豐等人聯合上海的木刻家,發起成立了上海木刻作者協會。他們以珂勒惠支、梅斐爾德、麥綏萊勒等人的版畫為學習榜樣,創作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思想內容 ,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表現普通勞動者形象,藝術風格獨特的優秀作品。
Top
發生過程:
魯迅發起木刻運動後,發展急速,主要原因是當時正在國難期間,一般美術家感到傳統國畫太注重程序,不能針對現實;至於西洋畫,主題多是裸女與風景,不能表現人間的苦難,因此木刻版畫一經魯迅提倡,吸引許多年輕畫家。這批新一代版畫家認為,木刻創作意味著脫離及挑戰傳統。
木刻講習會的學員中,有些原是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當時正巧發生九一八事變,他們就製作了木刻傳單張貼街頭,次年在法租界成立「春地美術研究所」,團員新增了力揚和從法國留學回國的艾青。這些藝術組織與左翼美術家聯盟關係密切,遭國民政府查封,展覽被取締,江豐、艾青等成員被捕入獄。但新的美術團體繼續在上海成立,都以木刻為主要的藝術表現。後來杭州國立藝專內成立「木鈴木刻研究社」,上海美專內成立「濤空畫會」,都反映木刻運家日漸增加,形成活躍的運動。
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在1934年成立了「現代版畫會」,參加者有李樺、賴少其、唐美偉等27人,使廣州成為上海以外木刻運動最活躍的城市。1935年,平津木刻研究會主辦「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展出木刻200多幅,在北京、天津、濟南、漢口、太原、上海等地展出,反映木刻藝術已傳播到各大城市。次年,第二屆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由廣州現代版畫會主辦,到10多個城市展出,是抗戰前最大的一次展覽。
抗戰時期,木刻運動路線轉趨激進。當中最突出的一些木刻家,如江豐、胡一川,成為共產黨在延安的藝術領袖,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全國木刻畫家的大本營。他們處於西北邊陲,物資貧乏,油畫顏料和宣紙都得來不易,木刻所用的木塊和刀卻容易取得,是極其方便的一種藝術媒介,成為共產黨在抗戰時期有效的宣傳工具,成為解放區內一種民間藝術。
歷史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後,木刻家們以刻刀為武器,投入抗敵救亡宣傳。原先分散的木刻社團在武漢共同成立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簡稱全木協),領導和推動全國木刻界的抗敵宣傳活動。
各抗日根據地,由於廣大青年美術家的到來,美術力量加強,木刻創作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藝術樣式。全木協解散後,木刻運動曾一度沉寂,但經當時旅居重慶的木刻家們的努力,於1942年成立了中國木刻研究會。
抗戰勝利以後,各地的木刻工作者集中到上海﹐將木刻研究會改為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由李樺、鄭野夫、王琦、陳煙橋、楊可揚等任常務理事。
該協會舉辦了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展出單幅木刻和連環木刻897幅,參展作者113人。會後出版了《抗戰八年木刻選集》。該協會還連續兩年在春秋兩季舉辦了4次全國木刻展,出版了會刊《木刻藝術》兩期。
1947年協會組織木刻作者配合五二○學生運動,創作了一批木刻傳單。1947年5月開始在上海《時代日報》上主編了《新木刻》周刊,歷時1年3個月。此外,還選出作品送蘇聯、日本、英國展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