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皖邊區圍剿,為中國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蔣中正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對實力日益壯大的中國共產黨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主要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位於豫鄂皖三省邊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時國民政府設立鄂豫皖邊區綏靖督辦公署,調集大軍圍剿鄂豫皖蘇區,起初共軍較占上風,數度擊破國軍攻勢,進行成功的反圍剿,但最後因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張國燾戰略指導上的錯誤而失敗。
中華民國方面稱之為「豫鄂皖邊區圍剿」或「豫鄂皖三省邊區圍剿」,並未明確劃分次數,僅分前後兩個階段;中共方面稱之為「鄂豫皖蘇區反圍剿」或「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並將此戰劃分為四次。
豫鄂皖邊區圍剿以國軍的勝利告終,中共紅四方面軍主力因此離開根據地西進,國軍則繼續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分區清剿。
事件背景:
1930年代蔣中正與馮玉祥、閻錫山等新軍閥大混戰,中共趁此時擴展鄂豫皖根據地,與洪湖蘇區形成了三面包圍武漢的局勢,對於國民政府形成了極大的威脅。自1930年冬,蔣中正以江西中央蘇區作為重點發動大規模圍剿的同時,也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
而中共相繼於1927年11月、1929年5月、1929年11月相繼開辟了鄂東北、豫東南、皖西三個「革命根據地」,並於1930年春統一三地為鄂豫皖邊區,整併各地紅軍為中國農工紅軍第一軍後,利用蔣馮閻大混戰的有利時機,大舉出擊,攻佔了許多城鎮和廣大農村,將原本彼此隔離的鄂東北、豫東南、皖西三地連成一片,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根據地。
按照中共黨中央指示,由羅山南下威逼武漢,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並準備向長江沿岸發展和打通與鄂東南的聯繫。
1930年10月,國民政府任命何成濬為武漢行營主任,李鳴鐘為豫鄂皖邊區綏靖督辦,調集8個師又3個旅,近10萬人的兵力,於12月上旬開始對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紅軍進行了反擊,至1931年1月,共殲國軍4個團又4個營,擊潰4個團又1個營。打破國民政府的第一次圍剿。
1931年4月上旬,國民政府再度以10萬兵力對共軍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國軍各線部隊先在根據地邊緣地區清剿,並向皖西蘇區進攻。紅軍經過一個月的作戰,先後在獨山鎮、滸灣、桃花等戰鬥中取得勝利,打破國民政府的第二次圍剿。
1931年11月,國民政府調集15個師,繼續進行圍剿。至1932年6月,半年時間內,紅軍連續進行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4次戰役,其中4至5月的蘇家埠戰役,進行了48天,殲滅國軍3萬餘人,俘虜第7師副師長厲式鼎及5個旅、團長。此次反圍剿進行的4次戰役共殲滅國軍6萬餘人,擴大了蘇區,鄂豫皖蘇區進入了全盛時期。
1932年春,中、日間發生一二八淞滬作戰,國民政府集結大軍於吳淞、上海一帶抵抗日軍。停戰後,蔣中正有鑑於中共趁全國上下抵抗日本軍閥侵華時,擴展蘇區,組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造成社會人心惶惶,決定徹底剿共,制定「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以剿共治標,建設治本。一方面壓制全國各地的反蔣浪潮及抗日愛國行動,一方面策劃各路部隊,準備再次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圍剿。
中共擊敗國民政府對鄂豫皖邊區的數次圍剿後,士氣高昂,滿懷勝利的信心。利用中、日淞滬抗戰時機,積極於各地組織各級蘇維埃政府,以「爭取一省數省之首先勝利」。並於1932年春在江西瑞金成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準備奪取政權。
而此時鄂豫皖軍委主席張國燾錯估形勢,高估紅軍實力,推行王明的冒險主義政策,一味堅持奪取中心城市、包圍武漢的進攻戰略,對於國民政府優勢兵力的進攻態勢,完全不作任何反圍剿的準備。
1932年6月,蔣中正親任總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組織30餘萬大軍對鄂豫皖蘇區圍剿。其中路軍司令部設信陽,其右路軍司令部設六安,企圖以重兵迫紅軍於長江沿岸而殲滅之。
這時,中國共產黨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兼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面對國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圍剿,完全不作準備,認為圍剿已被根本打破,蔣中正親自指揮的第四次圍剿不堪紅軍一擊,因而多次拒絕停止進攻作戰轉入反圍剿準備的建議,命令紅軍向平漢鐵路信陽至廣水段出擊,後又令紅軍南下奪取麻城,企圖實現「會師武漢」的計劃。
這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等主張停止進攻作戰,將紅軍主力集於有利地區,養精銳,以逸待勞進一步鞏固蘇區,準備以對付國軍的圍剿,但不被張國燾接受。
8月初,張國燾再次命令紅軍猛攻麻城,仍未克,雙方逐形成對峙狀態。這時,蔣中正見其他各路進攻蘇區的部隊,一直未遭到有力地反擊,遂改變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於8月7日下令總攻,國軍開始大舉進攻,乘虛深入蘇區中心區域,佔領了紅安、七裏坪。張國燾命令紅軍從麻城撤圍,迎擊國軍主力。
已苦戰月餘的紅軍,在馮秀驛、七裏坪地區堵截國軍精銳部隊,經頑強苦戰,雖重創敵軍,但自身傷亡嚴重。此後,紅軍與敵在新集以北滸灣地區苦戰5晝夜,遭敵三麵包圍,被迫撤離豫東南,轉移至黃安。
10月8日,紅四方面軍主力抵達黃安城以西河口地區,與國軍第1、第88師各一部遭遇。次日國軍第2、第3縱隊等部從東、南、北3面逼近。國軍三面包圍黃安。此時,張國燾認為紅軍在蘇區內戰鬥已無勝利希望,於10日在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軍主力轉到外線。會後,率紅四方面軍主力退出鄂豫皖蘇區。
歷史影響:
豫鄂皖邊區圍剿後,1932年10月,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紅軍主力撤出蘇區。國民政府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乃電令中路軍第一軍軍長陳繼承、第十四軍軍長衛立煌指揮對殘餘共軍的清剿工作,並劃分為2個清剿區。
1933年4、5月間,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再調整部署,以衛立煌為豫鄂皖邊區清剿總指揮,又任劉鎮華為豫鄂皖邊區剿匪總司令,督飭各部隊分區清剿。
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後,國軍先後集中10到16個師的兵力,進行清剿和圍剿。中共鄂豫皖省委領導留下的紅軍重建紅軍第25軍,並以原紅25軍第221團和特務營等改編為第28軍進行抵抗,但由於力量懸殊,紅軍不斷遭到損失,蘇區日益縮小。
1934年11月,中共紅二十五軍也離開了鄂豫皖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即長征。
1935年2月,原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匯集分散的紅軍和地方武裝,重建紅軍第28軍,在鄂豫皖邊地區繼續進行游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