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
時間
1935年08月01日 ~ 1935年08月01日
地點
蘇聯莫斯科
相關人物
王明
、
蔣中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八一宣言》,全名為《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是1935年8月1日共產黨領導人王明依第三國際指示,自莫斯科以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名義所發表的一篇宣言,主旨是中國共產黨要建立統一戰線來達成保衛蘇聯的首要任務。
其宣言中形容南京為賣國政府,蔣中正、張學良為人面獸心的敗類、賣國賊。文章呼籲全國同胞和各黨派、軍隊放下彼此的爭鬥歧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
由於當時共軍遭到國軍多次大力圍剿,共產黨迫切希望停止內戰,因此《八一宣言》中宣布只要國民政府的軍隊停止進攻蘇區的行動,實行對日抗戰,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就願意停止敵對行為。
事件背景:
1935年日本軍隊在熱河戰役佔領熱河之後,又步步進逼,意圖進一步進佔冀東。之前的1932年至1934年德國希特勒政權崛起,造成共產國際所屬最大的德國共產黨支部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有鑒於此,共產國際執委會舉行第十三次全會,依據庫西寧的報告,通過「法西斯主義、戰爭危險與各國共產黨的任務」提綱。
1935年7月25日到8月20日,共產國際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會後提出共產國際與各國共產黨的目標是: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以保衛蘇聯安全。
同時,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遭到國民政府圍剿,還在長征途中。且事實上,1934年6月起中共中央便和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繫。
Top
發生過程: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駐莫斯科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執筆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王明又專門請當時為《救國報》編輯的胡秋原為文章潤色,胡秋原閱後評價其「衝破了『關門主義』的小圈子和下層統一戰線的框框」「反映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日救國的願望。」
書成之後,王明將文章譯成俄文,交給史達林和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觀看,得到了他們的讚許。8月1日,中共代表團將這份宣言改名為《八一宣言》,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在共產國際七大會議上發表。
季米特洛夫在會議上讚揚了這份宣言的精神。之後,這份宣言在幾份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報刊上發表,包括英文版的《共產國際通訊》和在巴黎出版的中文報刊《救國報》第10期第2版(10月1日發表),以及俄文版的《共產國際》。
宣言指出中國亡國滅種的大禍迫在眉睫,宣稱「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再一次向全體同胞呼籲:無論各黨派間在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
該宣言首先提及當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陳述了自九一八事變以後東三省與華北四省被日軍侵占的事實,聲明國家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提出「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的口號。
隨後又批評了蔣中正,閻錫山,張學良等「賣國賊」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以及「中日親善」、「中日合作」等口號,並譴責「日寇對我國的領土侵略和內政幹涉」與「漢奸賣國賊」「降日賣國之露骨無恥行為」,提出「一切中國人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認為「我同胞抗日救國事業之所以還未得到應有勝利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日寇蔣賊的內外夾攻,另方面是由於各種抗日反蔣勢力互相之間存在有各種隔閡和誤會,以致未能團結一致。」
之後,文章呼籲全國同胞和各黨派、軍隊放下彼此的爭鬥歧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同時在其中宣布只要國民政府的軍隊停止進攻蘇區的行動,實行對日抗戰,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就願意停止敵對行為,「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接著宣言中提出要求成立國防政府,並宣布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願意接受此政府的領導共同抗日。
歷史影響:
1934年至1935年,長征中的中共中央與紅軍一直持「抗日反蔣」的口號,將所謂的「蔣賊」與「日寇」同時視為敵人。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的宣言已經開始提倡聯合國內一切力量,放棄內部爭鬥,聯合抗日。這兩者之間顯然有衝突。具體表現是王明等人在巴黎的《救國報》中刊登的宣言中極力沖淡反蔣的痕跡,並專門發布啟事說明並無反蔣,而中共中央11月28日發表的宣言中仍然將「抗日」與「反蔣」聯同,強調中共願意聯合的力量是在抗日反蔣的前提之下的。
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繫的中共北方局北平臨時委員會獲得的是經由外國報刊得到《八一宣言》,工作方針從推翻國民黨政府轉移到承認國民黨政府,通過合法途徑,推動抗日統一戰線運動,發動了一二·九運動。
Top
中外雜誌 269
‧
魯迅新傳(二﹚
中外雜誌 337
‧
陳銘樞新傳(四)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七節 打通第二次國共合作之路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