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廬山聲明
廬山聲明
時間
1937年07月17日 ~ 1937年07月17日
地點
江西廬山
相關人物
蔣中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廬山聲明》為1937年7月17日,由蔣中正發表對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線。一般來說,這聲明代表「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開打的象徵。
1937年,時任中華民國實際最高領導人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此演說稱為《廬山聲明》。
該聲明稱:「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線。
事件背景:
1937年7月7日22時,日軍在距北平十餘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並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後發動進攻,是為全面侵華戰爭開端。
當時駐守宛平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抵抗,打響全民族抗戰第一槍。至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史稱「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之後,中日間原本就緊繃的關係一觸即發,局勢越演越烈,中國國內抗日呼聲不斷升高,國民政府也一改過去的不抵抗政策,態度漸趨強硬。
Top
發生過程:
1937年7月17日,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的第十日,蔣中正在參加江西廬山的軍事會議時,發表史稱《廬山宣言》的「最後關頭」演說。
蔣向國人強調:「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徬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于萬劫不復之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廬山宣言》中也提到:「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蘆溝橋。如果蘆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末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蘆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歷史影響:
蔣中正在《廬山宣言》中也表示,「蘆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事的解決。」
並對日方提出四點安求:「(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此後,國民政府曾以此底線與日軍談判停戰,但和平談判毫無進展。
7月25日,日軍開始向北平、天津進行攻擊,7月28日至7月30日,發生平津作戰。7月28日,日軍攻陷北平,蔣發布抗戰全軍將士書,勉以犠牲到底,驅逐日軍,復興民族,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
Top
書名:
共赴國難──國共合作抗戰紀實
‧
第一章 全面抗戰─ 二、盧溝橋事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