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美軍觀察組
美軍觀察組
時間
1944年07月22日 ~ 1947年03月11日
地點
陝西延安
相關人物
謝偉思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美軍觀察組,俗稱「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是美國首次嘗試與當時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及其八路軍建立官方關係。使團從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4年7月22日開始,到1947年3月11日結束。
美軍觀察組也是美國政府派赴延安地區,實地考察共產黨軍民抗戰的行動和物資匱乏情況,收集共產黨軍隊已獲取的日軍情報,並協調營救被日軍擊落的美軍飛行員等工作的一個軍事小組。並評估共產黨對戰爭所能作出的貢獻,探索與中共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性等。
美軍觀察組在延安待到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1947年3月,國軍胡宗南所部對陝北發動總攻,此時已改編的美軍聯絡組也在此時撤銷,人員飛重慶。
事件背景:
1937年和1938年,曾任羅斯福總統的溫泉公寓侍衛官、美國駐華武官埃文思·卡爾遜中校到過晉察冀八路軍的抗日前線和游擊區,做過三個月的考察,直接給羅斯福寫了十七封信,如實反映他的耳聞目睹,作了詳盡的報告。羅斯福總統也曾讀過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同斯諾有過幾次面談。因而羅斯福對中共的抗戰情況有所了解,考慮過同中共合作和向延安提供類似給予南斯拉夫游擊戰爭那樣的援助。
美國駐華外交官約翰·文森特(中文名范宣德)、約翰·P·戴維斯、謝偉思向史迪威建議請美國政府派美軍觀察組去延安,並深入華北敵後,直接為美空軍利用中國基地對日作戰和美軍未來在中國沿海地區登陸收集第一手情報,並認為派觀察組去延安對美國在政治上十分必要。
史迪威於1943年6月向蔣中正提出此議。立即遭到蔣的拒絕。之後,史迪威直接向羅斯福總統提出這一建議。1944年2月,羅斯福致函蔣中正,建議派美軍觀察組去陝西、山西等地。羅斯福總統多次提出這一要求,但都遭到了蔣的拒絕。
1944年4月爆發的豫湘桂戰役,國軍一潰千里,引發同盟陣營的譁然。在沉重的國際輿論壓力下,蔣中正的態度有所鬆動。1944年5月,由二十幾名中外記者組成的訪問團被允許訪問延安,使全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共,但此後蔣中正再未允許外國記者訪問延安。
Top
發生過程:
1944年6月23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受羅斯福委派作為特使到重慶同蔣中正會談,他強調需要採取一切措施來結束對日戰爭和拯救美國士兵的生命,指出美國空襲日本與南滿工業區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以及在華北地區進行空戰的飛機隨時可能被擊落,需要中共控制區的軍民營救飛行員,美軍也亟須得到華北和華中的準確軍事情報與氣象情報,而派遣美軍觀察組去延安是軍事需要,同政治問題無關。
蔣中正最後同意美方要求,批准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建立,同意該觀察組直接受駐華美軍司令部領導,同意戴維德·包瑞德上校任組長。
美軍觀察組人員來自陸軍、海軍、美國戰略情報局、駐華美軍司令部和美國駐華大使館。美軍觀察組的第一批九人:組長包瑞德上校,曾長期在中國擔任武官,熟悉中國情況,漢語水平頗高,當時是中、緬、印戰區的情報官員;約翰·謝偉思(美國駐重慶大使館二秘、中緬印戰區司令部政治顧問)梅爾文·卡斯伯格少校(美陸軍醫務部隊);雷·克羅姆萊少校(美陸軍航空兵部隊);約翰·高林上尉(美陸軍步兵部隊);查爾斯·斯特爾上尉(美陸軍航空兵部隊);保羅·多姆克上尉(美陸軍通訊兵部隊);亨利·惠特塞中尉(美陸軍步兵和空地救援組);安東·雷米尼(美陸軍通訊兵部隊)。
第二批觀察組人員於8月7日飛抵延安,成員有:雷蒙德·盧登(美國駐重慶大使館二等秘書,中緬印戰區司令部顧問);雷金納爾德·福斯中校(美陸軍航空兵部隊)
威爾伯·彼得金少校(美陸軍步兵部隊和戰略情報局,在中共根據地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傳世);查爾斯·多爾少校(美陸軍航空兵部隊);布魯克·多蘭上尉(美陸軍步兵部隊);赫伯特·希契上尉(美海軍);路易斯·瓊斯中尉(美陸軍航空兵部隊);瓦爾特·格雷斯中尉(美陸軍通訊兵部隊);喬治·中村軍士(四級技師)。
此後,美方陸續到觀察組常駐或執行臨時任務的還有約翰·戴維斯、有吉辛治上士(美籍日裔,負責對日情報工作並與在延安的日本反戰人員聯絡)以及二百多名美軍軍官。美方給觀察組起了一個別號,稱為迪克西(Dixie)。迪克西是指美國南部各州,出自南北戰爭後一首回憶南部的歌曲。
使團的任務,除了與中共接觸,也要從政治與軍事上分析中共,決定與中共聯繫是否有利於美國。美國國務院的中國通謝偉思負責政治分析,美國陸軍的包瑞德上校負責軍事分析。他們的報告認為,中共在戰時與戰後可能是個有用的盟友,延安的氣氛比國統區更有活力,也比較不腐化。
美軍觀察組向各抗日根據地派出了三個小組,親身觀察八路軍對日作戰實況:
高林上尉率領希契、瓊斯於1944年9月初從延安出發過黃河到山西,親眼看到晉綏軍區呂正操司令員指揮的八路軍和民兵對日作戰,過同蒲鐵路封鎖線進入晉察冀邊區,目睹日軍三光製造無人區以封鎖晉察冀根據地。這個小組的行程長達二千公里,於11月初返回延安。
盧登顧問和彼得金少校率領,成員有多姆克上尉、惠特塞中尉和格雷斯中士,於1944年10月初從延安出發,赴晉察冀根據地,最遠到達河北阜平,在近處觀察八路軍同日軍交戰並俘虜日本士兵的情況,四個月後回到延安,向美國政府和軍方寫了詳細的報告。
軍醫卡斯伯格少校,同行的還有三名西方記者:沃陶、福爾曼和愛潑斯坦,於1944年10月9日出發東渡黃河,訪問了晉綏邊區,深入敵後直到離日軍占領的汾陽城2公里的地方,目睹八路軍攻入汾陽城和俘虜日軍的情況,11月下旬返回延安。
1945年3月,惠特塞中尉再次去太行山區觀察修建的飛機緊急著陸點的情況。惠特塞中尉在太行山區遭遇日軍戰鬥陣亡。
中共部隊在各抗日根據地營救墜機的美國飛行員達一百二十多名。其中一些在華北獲救的美國飛行員被八路軍護送數千公里經延安轉回後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使命宣告結束,但是還有許多未了事宜和國共之間的聯絡有待繼續,因此觀察組仍留在延安,改為美軍聯絡組,執行美國和中共之間的聯絡任務。
1947年3月,國軍胡宗南所部對陝北發動總攻,美軍聯絡組也在此時撤銷,人員飛重慶。
歷史影響:
1945年2月28日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和盧登寫了最後一份分析時局的報告給美國國務院,建議與中共進行軍事合作以擊敗日本。這個報告得到當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喬治·艾哲遜的同意和批發。
這封電報得到了美國國務院亞洲司司長約翰·文森特支持,認為美國應當利用中國一切能同美國合作的力量對日作戰。
由於美軍觀察團的報告,使得美國政府認為有與中共合作的可能性,加上國民政府長期的腐敗弊病令美方反感,導致美國與國民政府關係日趨惡劣。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正式名稱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特別著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九年的階段》,書中表示,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的失敗,是中華民國政府本身的領導問題,與美國無關,美國在戰後中國情勢已盡力而為,最後失敗應由國民黨負起全責,是為「袖手旁觀」政策。白皮書發表後,美國停止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嚴重打擊了中華民國政府戰鬥的士氣。
不過,美軍觀察團的成員日後大多並不如意,1945年6月,謝偉思被美國聯邦調查局以通共間諜嫌疑逮捕。兩個月後,美國國務院聽證會宣布謝偉思無罪。19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興起時,謝偉思又受到迫害,被開除出國務院。但是,謝偉思不服控告,不停地抗辯。美國最高法院終於判謝偉思無罪,又回到國務院任職。1963年,謝偉思在五十三歲的時候決定提前退休,去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工作。
冷戰初期,包瑞德也被美國政府中親中華民國的人譴責,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包瑞德升准將被否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