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常德細菌戰
常德細菌戰
時間
1941年11月04日 ~ 1941年11月04日
地點
湖南常德
相關人物
薛岳
、
梅津美治郎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常德細菌戰是1941年8月11日侵華日軍對中國常德實施的一次細菌戰。1940年6月,日軍攻占宜昌,封鎖長江三峽水道,將中國的第五戰區沿江劈為南北兩半。8月,第六戰區宣告成立,長官部設在靠近常德的鄂西恩施。
常德是北通荊襄、西連黔川的軍事重鎮,同時處於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結合部上,既是第六戰區長官部的屏障,又是第六戰區軍民的糧倉,而且扼守湘川公路,戰略地位變得更為重要。
為加大對常德的破壞,1941年8月11日,日軍負責協調細菌戰聯絡工作的井本熊男中佐飛抵南京,下達大本營陸軍部作戰指令,對中國常德實施細菌戰。11月4日,侵華日軍731部隊在常德空投鼠疫跳蚤。
這次細菌戰以常德城為中心,波及周邊10個縣30個鄉的150多個村。鼠疫的流行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據調查,有名有姓的死者為7643人。
事件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了摧垮中國的抗日鬥志,不顧國際法律的約定,組建731部隊等細菌部隊,對中國軍民實行細菌戰。武器為鼠疫、霍亂、炭疽等細菌武器,造成不少地區的人們無辜死於因細菌戰造成的瘟疫。
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自古就是北通荊襄、西連黔川的軍事重鎮。1940年6月,日軍攻占宜昌,封鎖長江三峽水道,將中國的第五戰區沿江劈為南 北兩半。8月,第六戰區宣告成立,長官部設在靠近常德的鄂西恩施。從此,處於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結合部上,既是第六戰區長官部的屏障,又是第六戰區軍民 的糧倉,而且扼守湘川公路,連通第六、九戰區的常德,戰略地位變得更為重要。
當時,國軍名將薛岳與日軍展開了第一次、第二次長沙會戰,擊斃日軍甚眾。而常德是長沙附近的戰略要地,是長沙的主要後援地,為救護、醫藥、糧食的補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常德,成了日軍的心腹大患。由於日軍騰不出兵力攻打常德,為了拔掉常德這眼中釘、肉中刺,日軍決定對常德進行了鼠疫細菌的投放。
Top
發生過程:
1941年11月4日,一架日軍97式輕型轟炸機,5時30分在黎明的薄靄中從南昌機場起飛,6時50分飛抵常德地區上空,在濃霧中盤旋。一陣尖銳的空襲警報,促使男女老少慌亂地離開房舍,向城外七里橋、船碼頭等地疏散轉移。
飛機轉了一個圈,猛地向下俯衝。當機頭抬起時,機長增田美保少佐迅速打開撒布器的開關,沿城中心法院街、關廟街、雞鵝巷,繞向東門外五鋪街、水府廟等街區,一路投下麥粒、谷子、高粱、破棉絮、爛布條等雜物。空襲警報一直到下午5時才解除。敵機沒有像往常一樣投擲炸彈,令陸續回到城裡的人們非常驚異。
縣政府派出軍警,在鄉鎮公所的配合下,組織居民清掃並焚毀空投的垃圾。同時派人將一包垃圾,急速送往廣德醫院化驗。
之後兩天,常德境內居然出現了死老鼠的身影。常德市民還沒有什麼感覺,可當時任廣德醫院的副院長譚學華已經靈敏地感覺到災難的到來。譚學華懷疑,日本飛機撒下的穀物裡,含有鼠疫病菌。鼠疫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烈性病菌,死亡率極高,俗稱黑死病。
縣政府當機立斷,一方面立即向省府拍去急電,要求派遣防疫專家和撥發疫苗;一方面進行緊急防疫動員。
1941年11月8日下午,縣政府召開防疫會議。會上決定在全城舉行防疫大掃除,同時擬定了防疫宣傳、捕鼠競賽、設置隔離醫院等具體措施。
而在空投的第三天,11月7號,譚學華將檢測結果以電報的形式上報了重慶政府,但是當時,譚學華還沒有收治到一例帶有鼠疫病菌的病人。他的這份單純的檢驗報告,沒有得到當時中央政府的重視。國民政府掉以輕心,對異常現象不聞不顧,再加上當時絕大部分的常德居民缺乏必要的防疫減災的知識,對鼠疫的危害一無所知,這給常德人民帶來了災難的種子。
但是,由於常德人民並沒有意識到鼠疫的嚴重性,11月4號鼠疫病菌被投放之後,常德市就已經有突發高燒死亡。但是這種急性死亡,還是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正是這種疏忽,錯過了鼠疫的最佳防禦期。
常德市鼠疫爆發最嚴重的地區是石公橋鎮,它距離常德市區有25公里,因為一條長2.5公里的石公橋而得名。這裡是常德市唯一的一條水路交通道路,對內它連接著常德市的土橋河和陳家湖,對外它通達澧水和沅江。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繁華的商貿碼頭。
然而,因為常德細菌戰,有人將石公橋稱為死亡橋。據常德細菌戰的倖存者講述,石公橋附近的不少人家,很多都是一家死四五個,五六個,其中一家一連有11人去世,死傷慘重,這一家只有一個在外地讀書的小兒子因細菌戰時不在常德而身處外地才倖免於難,石公橋鎮的一個村子裡,原來總共有400多口人,死了將近一半201人。可見細菌戰之慘烈。
1942年,鼠疫越來越嚴重。不斷有人員因鼠疫而身亡。
為鑒於鼠疫呈流行、嚴重態勢,常德防疫處不得不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在車站、碼頭以及通往長沙、慈利、澧縣等地的要道上,設置檢疫站,實行交通管制;江中的船舶,一律不準靠岸,必須隔岸10米停泊;將關廟街、雞鵝巷、法院街、五鋪街等劃為疫區,重新封鎖後由防疫人員用來蘇、漂白粉反覆消毒;發現可疑病人,一律送隔離醫院;鼠疫死者屍體,強制火化。
而為了防止肺鼠疫在學校暴發流行,常德防疫處開始動員疫區學校遷移,並命令戲院、電影院、澡堂等公共場所暫停營業。人們在驚恐中被軍警絕望地堵在家裡。由於防控嚴密,1942年8月,城區鼠疫基本被控制住。
歷史影響:
1996年至2000年,常德市細菌戰受害調查委員會經過周密細緻的調查發現,1941年日軍731部隊實施的慘無人道的細菌戰,以常德城為中心,波及周邊10個縣30個鄉的150多個村。鼠疫大流行,奪去無數人的生命。
日軍發動的細菌戰,在常德究竟殺死多少無辜平民,很難做確切的統計。所有的歷史資料都未真正掌握實際死亡人數。1996~2000年,常德市細菌戰受害調查委員會,通過長達近5年的艱苦調查,記錄的死者為7643人。
1997年8月,中國108名遭731部隊細菌戰受害者及受害者親屬的代表向東京地方法院遞交「侵華日軍731部隊細菌戰受害國家賠償訴訟案」訴訟狀,把日本政府告上法庭,要求被告對細菌戰罪行謝罪並進行賠償。1999年12月,72名731部隊細菌戰的中國受害者及受害者親屬的代表,又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第二次訴訟。2000年5月22日,第14次開庭時,法院當庭決定將第一次訴訟與第二次訴訟合併審理。
2002年8月27日,東京地方法院對731部隊細菌戰受害國家賠償請求訴訟案進行宣判,駁回中國180名原告的一切請求。但判決書用10多頁的篇幅指出日軍曾在衢縣、義烏、東陽、崇山村、塔下洲、寧波、常德、江山等地實施細菌戰,造成1萬以上的人痛苦死亡。雖然中國的原告未能得到有效的賠償,但日方第一次承認了細菌戰的歷史事實。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