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
時間
1940年09月 ~ 1945年09月28日
地點
香港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1940年9月建立,1942年2月正式成立,是一支由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下組成的游擊隊。
成員包括農民、學生和海員,主要於新界西貢一帶活動,以加強在東江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抗日力量。
在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時,港九大隊從200人擴展到超過6000人。在英軍撤退後,港九大隊隊員獲取被英軍丟棄的武器,並在新界及九龍建立基地,同時在西貢墟建立地下聯絡系統。
港九大隊在拯救英國和外國人士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國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國人、3名丹麥人、2名挪威人、1名蘇聯人,以及1名菲律賓人獲拯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夏愨(cecil Harcourt)率軍艦抵港,港九獨立大隊奉命於9月28日發出宣言,向港九同胞告別,一周內撤出港九地區。
事件背景: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印度、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
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中斷。
日本侵略軍占領新界和九龍時,英軍很快投降,有大量的失散的槍支彈藥、工業用品等物資。為了奪取這些武器和物資,以增強戰鬥力,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派出人員進入香港地區,取得很多槍支和物資。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認識到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堅持港九地區的地下抵抗,總隊決定在港九地區成立港九大隊,將派到港九地區活動的各個部隊統一組成一個指揮部。
Top
發生過程:
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東江縱隊指揮員曾生領導之下,在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第二天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派遣精幹武裝進入香港抗日,即為港九大隊前身。抗戰期間從200人擴展到超過6000位成員。
在英軍撤退後,港九大隊隊員獲取被英軍摒棄的武器,並在新界及九龍建立基地,同時在西貢墟建立地下聯絡系統。而第三個和第五個分支在蔡國樑之下,被派遣到香港和九龍,由隊長黃冠芳和副隊長劉黑仔帶領,統領香港及九龍的抗日武裝鬥爭,並讓中國獲取日本對華南、台灣和東南亞的戰略機密。
1942年2月3日,以香港人民子弟為主的港九獨立大隊在新界西貢宣布成立,下屬包括海上武裝、城區地下武裝六個中隊和情報系統。隊員竭力攻擊強盜和日軍,保障農作物及人命安全。港九大隊亦幫助破壞日本在香港的軍事據點,和促進了在中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之間友誼。在使用游擊戰的常規戰術下,他們殺死了一些漢奸和其同黨,在九龍和廣州保護貿易商人,攻擊大埔的警察局,並轟炸啟德機場。
港九大隊在拯救英國和外國人士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國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國人、3名丹麥人、2名挪威人、1名蘇聯人,以及1名菲律賓人獲拯救,包括被囚的賴特上校等英軍官兵及美軍飛行員,此外亦有大批內地教育界、新聞界、文化界人士獲救。
另外,港九大隊亦協助營救戰俘,包括著名的賴廉士爵士、祈德尊爵士、王國棟教授和David Bosanquet。港九大隊對盟軍最重大的貢獻,是搶救了8名因日軍擊落其飛機而跳傘到九龍的美國飛行員。當時為1944年2月11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飛行指揮員兼教官克爾(Donald W. Kern)中尉在轟炸啟德機場時被日軍擊中,跳傘降落觀音山,後得到游擊隊小交通員李石仔等救助才能逃出日軍的搜捕。
1942年4月,港九大隊隊員加強了對大嶼山的控制,強化與澳門和廣州的通信。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為「東江縱隊」,而港九大隊仍是它下轄的一個分隊。
港九大隊設大隊長和政委,大隊長蔡國梁,政委陳達明,副大隊長魯風,政治部主任黃高陽,下則設政訓室、交通站、軍需處、醫院、情報站、自衛隊等。政訓室由主任領導,下面有組織幹事、宣傳幹事、民運幹事、漁民幹事、統戰幹事和國際幹事等。港九大隊初期設有長槍隊和短槍隊,壯大後為方便指揮,按地區分為西貢、沙頭角、元朗、大嶼山、市區、海上,共六個中隊。
1944年6月,蔡國梁與陳達明調走;魯風任大隊長,黃高陽任政委。
1942年7月中旬,港九大隊派武裝人員50餘到大嶼山,組建了大嶼山中隊。中隊長劉春祥、政治指導員陳亮明、副中隊長蘇光,下轄第一、第二小隊,小隊長何國良、陳滿。太平洋戰爭打到菲律賓後,1944年農曆四月初八拂曉,駐港日軍千餘人對實際控制大嶼山農村地區的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合圍掃蕩。經過一周剔抉搜索,日軍沒有發現分散隱蔽的游擊隊,日軍轉入駐剿,斷絕大嶼山內外交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夏愨(cecil Harcourt)率軍艦抵港,港九獨立大隊奉命於9月28日發出宣言,向港九同胞告別,一周內撤出港九地區。該隊大部人員後來隨東縱北撤,一部分留在香港堅持地下鬥爭,還有一部分人員復員。
歷史影響:
1946年4月30日,港督楊慕琦從瀋陽戰俘營重返香港,正式成立香港政府。直至1997年6月30日,末代港督彭定康離任,前後經歷半個多世紀,香港當局對於戰爭期間,曾經配合盟軍作戰、深入集中營營救英軍戰俘、長期支援英軍服務團進入香港建立情報系統的游擊隊並未公開承認他們的存在。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1998年12月28日,在大會堂隆重舉行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陣亡戰士名冊儀式,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親自將115名烈士名冊安放在烈士紀念龕內。特區政府立法確認了港九獨立大隊的歷史地位,並依據太平洋戰爭撫恤條例,對烈士家屬、曾經負傷和被俘被虐待的隊員給予撫恤,在港有永久居住權的隊員及家屬享受公務員的醫療待遇。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