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陽字號驅逐艦
陽字號驅逐艦
時間
1947年07月03日 ~ 2006年01月01日
地點
上海、青島、台灣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桂永清
、
馬紀壯
、
梁序昭
、
黎玉璽
、
劉廣凱
、
馮啟聰
、
宋長志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陽字號軍艦是中華民國海軍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取的驅逐艦的級別通稱,因為每艘驅逐艦的艦名當中都會有一個「陽」字。最早使用這種通稱的軍艦是來自於接收前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在此之後的驅逐艦都是來自於美國在二次大戰時期下水的各類驅逐艦,有些艦艇不僅僅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甚至還有因戰事受損後修復。部分陽字號亦參加過韓戰、越戰。
「陽」字號驅逐艦除了早年日本賠償艦7艘及第一代4艘戰前美製Benson級及Gleaves級外,之後從Fletcher級、Allen M. Sumner級到Gearing級在台灣前後多達30艘,服役超過30年,並且經過「復陽」、「精裝」、「武進一」、「武進二」、「武進三」等不同改裝。
最後一艘二次大戰時期的陽字號飛彈驅逐艦瀋陽艦已於2005年11月26日舉辦除役典禮,其除役令正式生效日期實為2006年1月1日。
事件背景: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由於身處戰勝國,因此擁有分配軸心國戰力艦的權力;但是在客觀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海軍人員不足、中國國內尚未建立近代艦艇維修及補給能力,同盟國僅提供驅逐艦等級的船隻給予中華民國抽籤。1947年起,中華民國海軍先後接收數艘日本戰利艦,這批日製驅逐艦在改名後艦名上皆有「陽」字,故稱「陽字號」。其實除了戰利鑑外,英國還給了中華民國政府一艘輕巡洋艦Aurora(後改稱為「重慶號」),本來也打算給T型潛艇,但由於國共內戰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敗退,最後大半海軍包含重慶號在內皆叛逃。重慶號後來被中華民國軍用飛機炸沉。詳見:重慶號起叛逃事件。但後來英國政府擔心T型潛艇也落入中國共產黨手中,因此最後打消此念頭。
不過日製驅逐艦接收時已經解除武裝而且缺乏後勤料件支援,而接收日償艦軍官鐘漢波更認為日本在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前有刻意破壞輪機設備使軍艦無法可靠運作,因此大多數日製驅逐艦接收後無力再武裝戰備,大多在1950年代草草退役拆解或是轉為訓練艦。
Top
發生過程:
二次大戰後許多的日本軍艦都解除武裝,擔任載運日軍日僑返國與掃除沿岸水雷的工作,到了1947年大部份運送任務都已告終,盟軍總部決定將驅逐艦以下的日本艦艇計驅逐艦24艘,海防艦及勤務艦艇68艘共92艘,分三批抽籤分配予中、美、英、蘇等四國。
1947年6月28日在東京盟軍總部大禮堂舉行日本賠償艦的抽籤儀式,共有中、美、英、蘇四國參加,中國海軍上校馬德建抽中四組籤中最好的一支,在場觀禮的僑胞代表紛紛鼓掌。抽籤後經各國派員驗船,後移交中國部份共34艘分四批分別在上海與青島接收,其中最為著名的一艘即為一等驅逐艦 「雪風」號。
「雪風」的武名在日本海軍內相當有名,是唯一終戰時仍然殘存戰前成軍的驅逐艦。與另一幸運艦「時雨」合稱為「吳的雪風、佐世保的時雨」。
敗戰後的「雪風」與其他日本軍艦一樣,在解除武裝後,改為擔任復員輸送艦的任務。到1946年12月28日為止完成了第15次復員運輸任務,共將1萬3千人以上人員運送回國。
1946年12月30日,「雪風」被指定為特別保管艦,並以戰時賠償艦引渡到聯合國。「雪風」的乘組員們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到最後仍細心地整備,而聯合國方面則感嘆「戰敗國的軍艦仍不理後事,細心地整備及保養艦隻,真是令人驚嘆」。
1947年7月3日「雪風」到達上海高昌廟碼頭,於7月6日移交至中華民國,翌年5月1日改名為「丹陽艦」(DD-12)。從此成為中華民國艦隊的旗艦。
另外,「雪風」在引渡時為沒有武裝的狀態,長時間停泊在上海無法出海,僅在港內擔任訓練艦。直到1948年,因為國共內戰中國軍不斷失利,並在美援斷絕的情況下,這時與其他的艦艇從上海逃往台灣基隆,蔣中正總統也在這個時候乘船到台灣。
「丹陽艦」往基隆修整後,再前往左營重新武裝時,使用的是由中華民國軍所接收、屬於舊日軍遺留在台灣的武器,從九六式二十五毫米高角機槍開始,再到後方2號、3號砲塔的位置各設置一座九八式10厘米高角砲,而前方1號砲塔位置則使用八九式12.7厘米聯裝高角砲再配上中華民國自行設計的砲塔。在工程完結後,立刻隸屬於中華民國海軍並在第一線中活躍。
除了「丹陽艦」外,自日本海軍接收的還有「初梅」、「蔦」、「波風」、「宵月」、「楓」、「杉」等六艘軍艦,並分別改名為「信陽」、「華陽」、「瀋陽」、「汾陽」、「衡陽」、「惠陽」。
1953年8月,「丹陽艦」與「太昭艦」、「太湖艦」,由當時中華民國總司令馬紀壯中將率領,前往菲律賓作訪問,並於1953年至1954年期間,先後截獲支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波蘭油輪「普拉沙」號及蘇聯的「陶浦斯」號。其後因日本製造的武裝、彈藥及零件逐漸用盡等補給問題,所以「丹陽艦」於1956年進行岸轟任務回航後﹐在左營進行武裝改造,此次改造將所有日本製的武裝與射控系統全部拆除,並全面更換美製裝備,這些美式裝備,包括開放式38倍口徑5吋單裝兩用砲3座、開放式50倍徑7.6厘米單裝兩用砲2座、波佛斯40毫米聯裝機砲4座8門、深水炸彈投下軌條等。
1958年8月23日,「丹陽艦」參加了金門砲戰,並在9月為救援「沱江艦」而參加料羅灣海戰,並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過幾次實戰。而艦齡達20年的「丹陽艦」亦能發揮出達29節的速度。1959年8月3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2艘巡洋艦交戰,取得擊沈1艘、重創1艘的戰果。在1964年5月1日從事支援四礵列島的潛入行動。
日後為人所知的陽字號驅逐艦,為1954年底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美國評估國府需求防衛戰力後採軍援方式贈送的二次大戰時期驅逐艦;以及1971年中共與美國交好後逐步撤出駐臺美軍,為了保持必須反潛戰力,以商售或是軍援提供越戰期間美軍退役的現代化二戰驅逐艦。共有第一代4艘戰前美製Benson級及Gleaves級,之後從Fletcher級、Allen M. Sumner級到Gearing級,在台灣前後多達30艘。在1970年代,中華民國以接近廢鐵價格自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退役驅逐艦,並在美國各造船廠中以2到3艘拼裝成一艘可用軍艦的方式返國服役。
這批自美國服役的37艘驅逐艦成為一支陣容壯大的陽字號艦隊。
歷史影響:
實戰經驗豐富的「丹陽艦」,在1964年12月舉辦的觀艦式上也展現完好的雄姿,在經過多次改裝及換裝美式單管五吋艦砲之後,於1965年12月16日因機件老舊奉命降旗停役,1966年11月16日正式除役。後來作為泊港訓練艦,而在1969年夏天因暴風雨令艦底破損,在艦齡29年時開始解體處分,並在1971年12月31日完成拆解,是最後除役的日式驅逐艦,其餘自日本海軍接收的六艘陽字號,則陸續自1954年到1963年間除役。
另外,從美國獲得的陽字號軍艦,這些二戰期間建造的驅逐艦70年代自美軍除役後,再在台灣啟用重新服役又近30載,儘管幾經改裝但畢竟年事已高,早已無法應付現代海戰需求,經過美軍延壽在1970年代的驅逐艦中仍具備較完整的單艦反潛能力,但這批陽字號終究是採多艘拼裝的方式維持可稼動狀況,每艘軍艦從雷達到武裝甚至是輪機型號都有些許差異,對於後勤整備造成困擾不說,也導致艦隊整體妥善率偏低;同時這批軍艦現代化也只為了強化反潛,防空與反艦機能仍是以二戰的MK37射控系統為主體,使用艦砲接戰,頂多加裝了早期的電子偵查與干擾裝置,水準只比二戰好一些。
所以自2000年起大量除役。陽字號驅逐艦在除役典禮後先停泊在旗津海四廠紅毛港泊地,拆除堪用或機密設備後,有的沉海做為人工魚礁,有的做為靶艦,目前僅有一艘「德陽」艦在台南市安平港做為展示紀念艦。
儘管已走入歷史,但是這批「陽字艦」確實是台灣在風雨飄搖之際,扛起20世紀末期台海安全重任的尖兵,承擔起保衛台灣的第一線重任。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