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豫中會戰
豫中會戰
時間
1944年04月17日 ~ 1944年05月25日
地點
河南
相關人物
湯恩伯
、
岡村寧次
、
蔣鼎文
、
李家鈺
、
劉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豫中會戰是抗日戰爭日軍一號作戰中的第1部份攻勢。在豫中會戰中,39萬名中國士兵在湯恩伯帶領,被部署到維護戰略要地洛陽。
日本第12軍於戰場第3師團帶領下,在鄭州附近渡過黃河,於1944年4月18日於許昌附近擊敗中國軍隊,然後迂迴和圍攻洛陽。保衛洛陽的守軍共有3個師。日軍戰車第3師團於5月13日開始攻擊洛陽、5月25日攻佔該地,國軍在37天失城38座。
日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14.8萬日軍、坦克裝甲車691輛 ,擊潰了中國第一戰區蔣鼎文、湯恩伯部8個集團軍約30萬軍隊,占領了河南大部。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這是國軍在日本投降前一年與日本軍交鋒中的一次慘敗。
事件背景:
1943年秋季起,同盟國在二戰轉入戰略反攻,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屢遭失敗,使南洋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日本大本營為保持本土與南洋的聯繫,根據「絕對國防圈」戰略指導原則,欲打通亞洲大陸的陸上交通線。日軍認為,既在太平洋上屢屢失利,海上通路隨時有被切斷危機。如果能打通路上交通線,使關東軍、支那派遣軍和南方軍結成一體。如此不但使相互間能夠支援,更可充份利用亞洲大陸戰略空間作持久戰。
為此,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擬定了一個由北而南、全面進攻的計劃:1.第一期作戰由華北方面軍發動攻擊,打通平漢鐵路,同時殲滅國軍於河南的主力。2.第二期作戰由駐武漢的日軍第11軍攻擊衡陽,摧毀國軍第九戰區主力。3.第三期作戰由第6方面軍與華南第23軍配合,由廣州北上,以打通粵漢鐵路為目標,並與第11軍會師。4.第四期作戰於打通平漢、粵漢線之後,再出兵攻佔廣西和越南的通路。
Top
發生過程:
1944年4月17日,日本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12軍,戰車第3師團、第37師團、第62師團、第110師團、獨立混成第7團、騎兵第4團,共5個師團又3個旅、1個飛行團、第1軍和方面軍直屬部隊各一部共148000人,在第11、第13軍各一部配合下,強渡黃河以攻占平漢鐵路南段為目標,向鄭縣、洛陽地區進攻。
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指揮國民革命軍所轄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十四、第四、第三十六、第三十九集團軍,共8個集團軍1個兵團共17個軍約390000人,及第五戰區第二集團軍、第八戰區第三十四集團軍,在第八戰區和空軍各一部支援下,以第二十八集團軍依託黃河南岸既設河防陣地抗擊日軍;第四集團軍在河南汜水縣、密縣間山區構成防禦地帶,堅守防禦;第三十一軍集結於禹縣、襄城、臨汝地區,待機殲敵。
4月18日,日軍第37師團配屬獨立混成第7旅從中牟新黃河東岸,向第二十八集團軍暫編第十五軍河防陣地發起攻擊。4月19日,日軍第110師團、第62師團由鄭州黃河鐵橋南端,向第二十八集團軍第八十五軍邙山頭陣地攻擊。突破陣地後,至4月23日相繼攻陷鄭州、新鄭、尉氏、汜水、密縣。
4月25日,日軍第13軍以2個旅由安徽正陽關、鳳台攻向阜陽,作出向河南漯河進攻態勢,以牽制豫東守軍,打通平漢鐵路後撤回。
4月30日,日軍第12軍以3個師團又2個旅向許昌發起攻擊。守城的新編第二十九師抗擊至5月1日失守。日軍第12軍旋以一部沿平漢鐵路南進,主力轉向西進,尋找第一戰區主力決戰。第三十一集團軍、第四集團軍予日軍以打擊後,於5月5日、5月6日分別撤往伏牛山、韓城。
至5月9日,西進日軍攻抵龍門附近。隨即以一部進逼洛陽,大部向伊河、洛河河谷進攻。同日,由許昌南進之日軍第27師團,與由信陽附近北上之第11軍宮下兵團在確山會師,打通平漢鐵路南段。同日晚,日軍第1軍以8個營從山西垣曲強渡黃河,攻占河南英豪、澠池後,沿隴海鐵路東西分進。5月10日,日軍對洛陽總攻,飛機轟炸北岸陣地。5月12日,日軍渡過洛河。
至5月14日,與西進日軍擊退第36集團軍和劉戡兵團,包圍洛陽。5月18日,日軍菊兵團攻擊洛陽,守軍第十五軍配屬第九十四師依託城防工程,頑強抗擊一晝夜,使敵攻擊受挫。華北方面軍令第12軍司令官指揮第110師團一部、戰車第3師團主力、騎兵第4旅和菊兵團攻擊洛陽。5月21日,在日軍優勢兵力圍攻下,負責掩護部隊西撤的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李家鈺中將陣亡。
守軍奮戰至5月25日分路突圍,洛陽失守。在日軍第12軍主力西進後,第五戰區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五軍、第十戰區豫南挺進軍等部,向平漢鐵路南段實施襲擊,一度收復確山、漯河等地,以牽制日軍。6月2日,第一戰區主力、第八戰區一部發起反擊,戰至中旬,將日軍逐至陝縣、洛寧、嵩縣、魯山一線,雙方對峙。
歷史影響:
經過7年抗戰,中國的軍力和國力已經消耗殆盡。抗戰後期,國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其軍隊素質日益低下。抗戰前國民政府訓練的精銳部隊在抗戰伊始就損失大半,1929年至1937年從中央軍校畢業的軍官約有25000人,但剛進入1938年就有10000人戰死。而中國在兵役方面弊端重重,兵員補充困難。國民身體素質低下,1943年國民政府曾動員知識青年、士紳子弟和公教人員服役,但經體檢合格率不及十分之三。部隊待遇低下,經7年抗戰和日軍封鎖,大後方通貨膨脹嚴重,軍費的提高遠遠趕不上物價上漲。
豫中會戰結束後,新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在豫陝邊界附近的西峽口召集湯恩伯部師以上長官和河南專員以上行政官員檢討失敗原因,曾總結說會戰失敗是由「四不和」造成的:一是將帥不和(蔣鼎文與湯恩伯爭權奪利,不僅同一戰區指揮不能統一,而且實際形成兩個戰略集團,並相互勾心鬥角),二是軍政不和(作戰時地方不支持,且多掣肘),三是軍民不和,四是官兵不和(大量士兵是硬抓來的,不僅官壓兵、兵恨官,而且逃亡率極高,當然影響士氣、戰鬥力)。
Top
中外雜誌 223
‧
烽火中成長(下)-抗戰建國縱橫談
Top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模範軍人胡宗南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