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滿蒙開拓移民
滿蒙開拓移民
時間
1932年09月01日 ~ 1945年08月15日
地點
中國東北
相關人物
石原莞爾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滿蒙開拓移民,是用來指因為日本政府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在太平洋戰爭期間作為國家政策的鼓勵而前往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華北等地的移民,又稱為「滿蒙開拓團」(まんもうかいたくだん)。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正式從其本土向滿洲國移民。1936年,日本廣田內閣決議了「滿洲移民開拓推進計畫」,該計畫打算在1936年至1951年將500萬名日本人移居至東北。在此同時也推出了要建造100萬戶移民住所的的計畫。日本政府在1938年到1942年之間陸續將20萬名農業青年以及在1936年時將2萬名的舉家移民者送往東北。此外除了開拓團外還有大批日本軍政人員、工商界人士也紛紛移入東北。而作為移民住居責任的負責人,加藤完治擔任了滿洲拓殖公社的工作。而在日本軍隊喪失了在黃海與日本海的制海權、制空權後,這項移民計畫也宣告終止。
截至1945年底止,日本在東北移民人數達166萬人,其中農業移民達32萬人,亦有27萬人的說法。而開拓團團民被中國方面視作「不穿軍服的侵略者」。
事件背景:
日本移民東北等地以驅逐俄國勢力、謀取領土的策劃早在日俄戰爭前便已出現。1901年成立的黑龍會得名於黑龍江,其目的便在於通過墾殖謀取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進而佔領東三省,並逐步控制蒙古和西伯利亞。該會一度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合作,圖謀推翻中國清朝政府。1905年7月3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中國同盟會在東京黑龍會總部成立。後來該會還曾支持過滿蒙獨立運動。
日俄戰爭結束後,少量日本僑民從日本遷往南滿鐵路沿線定居。1926年,時任奉天獨立守備隊中隊長的東宮鐵男提出向滿洲移民的初步設想。東宮鐵男曾於1919年參與西伯利亞地區的軍事干預,當時他對當地的哥薩克騎兵和農民武裝產生興趣,並由此推導出移民的可能性。九·一八事變後,東宮鐵男改任吉林鐵道守備司令部顧問。在長春,他正式向石原莞爾提出將武裝的復員軍人和受到日本控制的朝鮮人前往滿洲地區定居,一方面參與後援工作,另一方面作為民團力量抵抗蘇聯。
同時,加藤完治提出「農業移民」方案。日本政府發動戰爭之前,美國、巴西以及一些南美國家便開始限制日本移民入境的數量,此外由於1930年代昭和恐慌造成當時日本農村陷入疲弊困頓的情況,使得無法脫離貧困生活的日本農民有移民的想法。加藤完治提出利用把農民移民至滿洲的方法,解決日本本土的農村蕭條問題。同時通過開發滿洲,為日本提供糧食。
1932年,在石原莞爾的引導下,加藤完治和東宮鐵男見面,經過商討後將兩者方案合二為一,並提交國會商議。日本拓務省將方案整理後形成「第一次試驗移民案」,獲國會通過。
Top
發生過程:
1932年9月1日,以日本東北部的11個縣為中心,日本政府招募鄉下的退伍軍人,短期訓練後到佳木斯永豐鎮(位於今孟家崗鎮)移民,這個移民村後來被稱作「彌榮村」,也就是開拓團的第一個移民村。開拓團以從事農業者為主,日本各地都有以村落、聚落關係所組成的開拓團。他們在前往東北之前都要接受農業研修以及軍事訓練,之後才以「滿洲開拓武裝移民團」的名義送往中國大陸。為了招募滿洲開拓移民,日本方面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五族是指日本人、漢人、朝鮮人、滿洲人、蒙古人)的標語大肆宣傳,吸引了不少人。
此後的1933年的七虎力,1934年的王榮廟地區的北大溝分為兩批次進行移民。1935年日本成立專責滿洲地區移民事務的機構「滿洲拓殖株式會社」,並加快至「東安省」的城子河及哈達河移民。1936年,拓務省制訂「集團移民計劃」,從日本全國選出1000戶移民至密山縣。
1936年8月25日,廣田弘毅內閣的日本政府將滿洲移民計劃定為「七大國策」之一。按計劃從1937年起,在10年時間內移民100萬戶,約500萬人。此時移民政策有所轉變,由青少年代替壯年移民,組成「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1937年12月22日,拓務省、陸軍省、關東軍、拓殖委員會、滿洲拓殖會社等方面的代表在拓務省大臣官邸召開了日滿開拓機關代表會議,確定了《青少年開拓民實施要領及理由書》。1938年1月確定了《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募集要綱》。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首次報名時,應召者達9950人,到1938年5月末,錄取人數達到了14863人。日滿開拓機關代表會議確定的《青少年開拓民實施要領及理由書》指出,「實行青年移民是為了充實滿洲國防的第二線」,「滿洲國一朝有事之際,有關鐵路的守備、在滿日本人的保護、預防及鎮壓在後方以政治思想為目的的擾亂、軍需品配給的安全等等,為了後方的工作,需要相當的警備力量。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使皇軍勇往直前,無後顧之憂,只有將多數優秀的日本人移往滿洲,別無他策。」「對青少年移民來說,不僅易於大量移出,而且單獨移住的時間長,且易於貫徹建國精神以及移住滿洲的使命」。此後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成為壯年移民組成的開拓團外的另一支開拓團力量。
1939年12月,日本和滿洲國雙方政府發表了《滿洲開拓政策基本要綱》,宣稱自1940年起,「滿洲移民事業」實行新體制,並稱「滿洲開拓政策是日滿兩國一體的重要國策,為建設東亞新秩序,以培養確立道義的新大陸政策之據點為目的。」在日本的指使下,滿洲國根據《基本要綱》的要求,在1940年5月、6月、1941年11月先後公布《開拓團法》、《開拓協同組合法》、《開拓農場法》,規定了開拓團和開拓協同組合的性質、組成、管理、土地、財務等方面。
從1942年之後由於日本戰局惡化而需要兵力動員,使得要找到成年男性入墾變得困難,所以「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成為拓墾主力。而從軍事的觀點來看,主要是先選擇接近蘇聯國境的東北北部來移民。
日本政府為了滿蒙開拓移民團的殖民地,而執行了先用「匪情惡化」為理由將當地農民已經開墾的農村與土地指定為「無人地帶」,而當地農民則被迫遷居到新設立的「集體部落,之後再用便宜價格強制收購這些所謂的無人地帶來讓日本移民入住的政策。大概有2000萬公頃的土地被強制收購成移民用地。日本成立的收購土地的東亞勸業株式會社,曾以每人5元的遷移費補償給中國居民。摺合2010年代的購買力不足1500元人民幣。
1939年1月,關東軍制訂新政策,開拓移民十年內免納一切捐稅,不課契稅、地稅、營業稅、不動產登記稅、街村稅、房捐、酒稅及車、船等所有雜捐。寧安縣本地居民曾為此上書當地政府抗議。
而當地農民由於自己的耕地被奪走以及強制遷移的措施而予以抵抗,而日本的關東軍則出動鎮壓。另一方面,為了切斷「集體部落」與抗日組織的接觸,其建設是設計成將當地農民包圍進去的形狀。在當地居民之中,將日本開拓移民團視為奪走自己生活基礎的存在而仇恨敵視的人並不少,因此與開拓團團員之間的衝突等問題之事件頻繁爆發不絕。而他們對日本人的不滿,也使得抗日組織更為壯大,埋下了之後蘇聯參戰時當地居民攻擊移民團員的伏筆。
滿州國名義上並不是日本本土的延長的「外地」,而是當時日本政府所承認的一個國家,但是這些移居的日本開拓團員是在名為開拓移民團的日本人社會之中生活著,他們到了東北之後也全員保有日本國籍。因為這個原因,他們認為「我們雖然換了居住的土地但還是日本人」的想法相當強烈,所以並沒有太多與當地原有居民交流或是同化的情況。發生過程:
1932年9月1日,以日本東北部的11個縣為中心,日本政府招募鄉下的退伍軍人,短期訓練後到佳木斯永豐鎮(位於今孟家崗鎮)移民,這個移民村後來被稱作「彌榮村」,也就是開拓團的第一個移民村。開拓團以從事農業者為主,日本各地都有以村落、聚落關係所組成的開拓團。他們在前往東北之前都要接受農業研修以及軍事訓練,之後才以「滿洲開拓武裝移民團」的名義送往中國大陸。為了招募滿洲開拓移民,日本方面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五族是指日本人、漢人、朝鮮人、滿洲人、蒙古人)的標語大肆宣傳,吸引了不少人。
此後的1933年的七虎力,1934年的王榮廟地區的北大溝分為兩批次進行移民。1935年日本成立專責滿洲地區移民事務的機構「滿洲拓殖株式會社」,並加快至「東安省」的城子河及哈達河移民。1936年,拓務省制訂「集團移民計劃」,從日本全國選出1000戶移民至密山縣。
1936年8月25日,廣田弘毅內閣的日本政府將滿洲移民計劃定為「七大國策」之一。按計劃從1937年起,在10年時間內移民100萬戶,約500萬人。此時移民政策有所轉變,由青少年代替壯年移民,組成「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1937年12月22日,拓務省、陸軍省、關東軍、拓殖委員會、滿洲拓殖會社等方面的代表在拓務省大臣官邸召開了日滿開拓機關代表會議,確定了《青少年開拓民實施要領及理由書》。1938年1月確定了《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募集要綱》。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首次報名時,應召者達9950人,到1938年5月末,錄取人數達到了14863人。日滿開拓機關代表會議確定的《青少年開拓民實施要領及理由書》指出,「實行青年移民是為了充實滿洲國防的第二線」,「滿洲國一朝有事之際,有關鐵路的守備、在滿日本人的保護、預防及鎮壓在後方以政治思想為目的的擾亂、軍需品配給的安全等等,為了後方的工作,需要相當的警備力量。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使皇軍勇往直前,無後顧之憂,只有將多數優秀的日本人移往滿洲,別無他策。」「對青少年移民來說,不僅易於大量移出,而且單獨移住的時間長,且易於貫徹建國精神以及移住滿洲的使命」。此後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成為壯年移民組成的開拓團外的另一支開拓團力量。
1939年12月,日本和滿洲國雙方政府發表了《滿洲開拓政策基本要綱》,宣稱自1940年起,「滿洲移民事業」實行新體制,並稱「滿洲開拓政策是日滿兩國一體的重要國策,為建設東亞新秩序,以培養確立道義的新大陸政策之據點為目的。」在日本的指使下,滿洲國根據《基本要綱》的要求,在1940年5月、6月、1941年11月先後公布《開拓團法》、《開拓協同組合法》、《開拓農場法》,規定了開拓團和開拓協同組合的性質、組成、管理、土地、財務等方面。
從1942年之後由於日本戰局惡化而需要兵力動員,使得要找到成年男性入墾變得困難,所以「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成為拓墾主力。而從軍事的觀點來看,主要是先選擇接近蘇聯國境的東北北部來移民。
日本政府為了滿蒙開拓移民團的殖民地,而執行了先用「匪情惡化」為理由將當地農民已經開墾的農村與土地指定為「無人地帶」,而當地農民則被迫遷居到新設立的「集體部落,之後再用便宜價格強制收購這些所謂的無人地帶來讓日本移民入住的政策。大概有2000萬公頃的土地被強制收購成移民用地。日本成立的收購土地的東亞勸業株式會社,曾以每人5元的遷移費補償給中國居民。摺合2010年代的購買力不足1500元人民幣。
1939年1月,關東軍制訂新政策,開拓移民十年內免納一切捐稅,不課契稅、地稅、營業稅、不動產登記稅、街村稅、房捐、酒稅及車、船等所有雜捐。寧安縣本地居民曾為此上書當地政府抗議。
而當地農民由於自己的耕地被奪走以及強制遷移的措施而予以抵抗,而日本的關東軍則出動鎮壓。另一方面,為了切斷「集體部落」與抗日組織的接觸,其建設是設計成將當地農民包圍進去的形狀。在當地居民之中,將日本開拓移民團視為奪走自己生活基礎的存在而仇恨敵視的人並不少,因此與開拓團團員之間的衝突等問題之事件頻繁爆發不絕。而他們對日本人的不滿,也使得抗日組織更為壯大,埋下了之後蘇聯參戰時當地居民攻擊移民團員的伏筆。
滿州國名義上並不是日本本土的延長的「外地」,而是當時日本政府所承認的一個國家,但是這些移居的日本開拓團員是在名為開拓移民團的日本人社會之中生活著,他們到了東北之後也全員保有日本國籍。因為這個原因,他們認為「我們雖然換了居住的土地但還是日本人」的想法相當強烈,所以並沒有太多與當地原有居民交流或是同化的情況。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