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壬戌學制
壬戌學制
時間
1922年11月01日 ~ 1968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黃炎培
、
黎元洪
、
湯爾和
資料來源:明鏡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壬戌學制於1922年11月由北洋政府頒行,其提案為《學校系統改革案》。也稱「1922年學制」,因這一年為舊曆壬戌年,所以又稱「壬戌學制」,為了有別於「壬子癸丑學制」,也稱「新學制」。該學制確立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的修業年限為六年、三年、三年,所以還稱「六三三制」。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實施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學制。
因富有彈性,故各省區施行之情形不盡相同,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先後數次局部修改,主要集中在初等、中等教育階段。
國民政府遷台後,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初中為國民中學,並取消初級職業學校,一方面配合社會的發展與需要,一方面也更適切地體現壬戌學制的精神在臺灣地區予以施行。
事件背景:
在壬戌學制之前,中國已頒布過四次壬戌學制:1902年壬寅學制、1903年癸卯學制、1912年壬子學制、1913年壬子癸醜學制。由於此學制系統由清末遞嬗而來,而清末學制幾乎完全抄自日本,當時已不能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來新文化運動開創的生機勃勃的局面。故1922年的壬戌學制便是在此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1915年,由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等人發起成立的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是一個由各省教育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推派代表組成的全國性民間教育組織,歷次會議都對教育界重大問題提出大量議案,表達教育界的主張。
1919年10月,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在山西太原召開第五屆年會,開始討論新的學制系統。1920年第六屆年會,又有安徽、奉天、雲南、福建諸省教育會提出改革學制提案。1920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在江蘇召開,會上提出了改革學制系統案。
1921年10月,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把通過的《學制系統草案》向各省區教育會和各高等教育機關徵詢意見。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開學制會議,就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訂,再交同年10月在濟南召開的聯合會第八次代表大會討論。最後,於11月1日以大總統令公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
Top
發生過程:
1922年頒行之學制,由於歲屬壬戌,故稱壬戌學制,另亦稱「新學制」。此學制與舊制相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兒童身心發育階段著眼以畫分學級,重視個性的發展與生活教育;並且賦予地方變通伸縮的空間,由各省依「新學制」擬定章程辦法報部批准施行;同時「新學制」也注意到特殊教育的問題,主張對於天才教育和身心有缺陷者之教育,予以特別辦理。
不過衡諸實施情形,選課制因無嚴格規定,故失之鬆散;而中學以普通科為重,原應注重的職業科及師範科反遭到忽視,日見萎縮,產生了嚴重的後遺症。
壬戌學制因富有彈性,故各省區施行之情形不盡相同,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先後數次局部修改,主要集中在初等、中等教育階段,其規定:小學依各地之需分設完全小學、簡易小學及短期小學;完全小學照舊仍分二級,六年畢業;簡易小學為推行義務教育之變通,又分全日制、半日制及分班補習制,前二種均四年畢業,後一種至少需修滿二千八百小時;短期小學為救濟年長失學兒童而設,修業一年,每日二小時以識字為目的。
中等教育則取消數科混合,將普通中學、職業學校和師範學校分別設立,同時課程上取消選科制,並為因應時局,初中加授童子軍,高中加授軍事訓練,此外又規定中學會考制度。以上改革,對於壬戌學制系統的理想性格做了較合乎實務的調整,但基本架構並未更動。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初中為國民中學,並取消初級職業學校,一方面配合社會的發展與需要,一方面也更適切地體現壬戌學制的精神在臺灣地區予以施行。
歷史影響:
壬戌學制主要是採取當時美國一些州已經實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國現代教育制度從效法日本轉向了效法美國,由軍國民主義教育轉向了平民主義教育。
但它卻並非盲從美制,而是中國教育界經過長期醞釀、集思廣益的結晶。新學制的頒布和實施,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新教育制度的確立,標誌著中國近代以來的學制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
1922年壬戌學制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影響最深的一次變革,不僅提出了“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的彈性教育理念,而且自下而上的改革,民間知識分子教育群體扮演了主角。
壬戌學制列有七條標準: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此七項標準在學制推行後,基本達到目標。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