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
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
時間
1919年07月 ~ 1934年06月30日
地點
臺灣南投
相關人物
高木友枝、松木幹一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又稱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是1930年代台灣最大的水力發電計畫,該計畫自1919年(大正八年)動工,中間歷經數次的停工與復工,於1934年(昭和九年)完工,工程係以濁水溪為水源,以天然湖泊日月潭加高堰堤成為貯水湖,將湖水引至日月潭西側的門牌潭後,利用落差1057尺(320公尺)之水力來推動發電機,而產生10萬千瓦的電量。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於1934年7月竣工後,為了將電力分送至台灣南北各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於西部建造貫通南北之輸電幹線,總長約350公里,建造了154kV之一次輸電系統,南送至高雄、北送到台北和基隆,並在高雄及台北各設一間變電所,開啓高壓輸配電的工程。西部電力系統有水力發電廠17所、火力發電廠5所,發電裝置容量達22萬瓩,以154kV輸電線,經一次變電所6處,供應台灣西部用電。
事件背景:
台灣電力產業之肇始,起於清光緒14年(1888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於臺北創立之「興市公司」,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以低壓供應照明為主;雖為時僅月餘,但實為臺灣自辦電業之始,並為臺灣電力事業的開端。
日本統治臺灣後,於明治37年(1904年)在臺北郊區的新店龜山完成龜山水力發電廠,為臺灣水力發電之始。而在明治44年(1911年)時,臺灣總督府已經特許民間企業在部分地區經營電力事業,一度出現十多家「電燈株式會社」,但仍無法滿足臺灣民眾的需電量,故需有一大型電力公司進行電力開發與配置。
臺灣總督府本擬將此計劃官營,但由於戰爭因素,財政匱乏而受阻;後來本計劃將此事業交予民營,但考量若以民營則須有官方補助,當時政府考量民營難以實現,遂作罷。大正7年(1919年),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以官民合營方式,於7月31日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而創辦資金3千萬日圓中,總督府出資4成、日本企業出資6成。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位於總督府正後方,即今國防部博愛大樓所在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於同年著手進行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
Top
發生過程:
1918年,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提出「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大要」。1919年7月,台灣總督府合併各公民營發電所,採半官半民營,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成為首要工作。
為了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先進行北山坑發電所之建設,利用埔里盆地西緣觀音山下南港溪溪水,興建攔水堤堰與壓力鋼管,利用50公尺的落差,將溪水帶動水輪機來發電,稱為「北山坑水力發電所」,發電量為1800千瓦,以提供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施工所需之電力。此外並鋪設縱貫線二水至外車埕(今車埕車站)及電廠所在地門牌潭(內車埕)間、長29.7公里的鐵道,以便運送興建工程所需的物質材料,於1922年完工,此便是日後的集集線鐵路。
不久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全世界經濟蕭條,物價、工資因一次大戰後的經濟恐慌而飛漲,1922年8月高木友枝社長發表了工程延後聲明,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停工,接著在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再次引起經濟恐慌,資金調度無望,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無法復工,1923年12月1日聲明工程中止。日月潭工程停工後,台電將工程用鐵路賣予台灣總督府,作為一般交通使用,以其營運所得興建松山火力發電所及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
1928年3月,美國石威公司(Stone & Webster Co.)來台對發電計畫作全盤技術檢討並提出報告。經其鑑定後認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在技術上可行。1929年3月27日,日本議會通過日月潭工程再興案,1930年1月12日,松木幹一郎擔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
1930年9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提出修正計畫,從濁水溪上游興建混凝土堰堤武界壩以及引水口,利用長約15公里的武界引水隧道引取武界地區濁水溪的溪水,引導溪水進入日月潭。自濁水溪引水進入日月潭後,並在日月潭的水社及頭社兩地方興建土堰堤,造成水位提高60尺(21公尺),湖面擴張,日月潭水量大增。
濁水溪混濁的溪水在日月潭沉澱後,流入發電所取水口。日月潭內的湖水再由總廠9780公尺之水隧道及約2000公尺之鐵管路線,至新高郡魚池莊水社,引水到水里溪。
1931年10月1日,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再度動工。為了完成此一巨大工程,在毗鄰日月潭之司馬按設立工區總部建設部辦公室,並將全部的土木工程區分為七個工區,委由鹿島組、大林組、大倉土木株式會社、今道組、高石組等營建會社分段施工興建。
在松木幹一郎致力居中運作與協調下,工程進行順利,比預計提前3個月完工,1934年6月30日竣工,1934年10月28日在臺灣鐵道飯店舉行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竣工祝賀大會。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總共歷經15年的時間,經歷10位台灣總督,無論是發電廠工程、水社頭社兩堰堤工程,或是武界引水隧道工程,規模皆十分浩大。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於1934年7月竣工後,為了將電力分送至台灣南北各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於西部建造貫通南北之輸電幹線,總長約350公里,建造了154kV之一次輸電系統,南送至高雄、北送到台北和基隆,並在高雄及台北各設一間變電所,開啓高壓輸配電的工程。西部電力系統有水力發電廠17所、火力發電廠5所,發電裝置容量達22萬瓩,以154kV輸電線,經一次變電所6處,供應台灣西部用電。
其中輸電幹線可分為北部輸電線路與南部輸電線路兩大幹線,日月潭-霧峰-台北的154KV北部幹線總長178.9公里,橫越7條大河川,途中有長距離跨越烏溪,霧峰變電所往北經過草湖溪、頭汴坑溪至豐原,然後渡過大甲溪、大安溪經過苗栗到新竹開閉所;新竹開閉所橫跨頭前溪到新埔至龍潭過鶯歌,橫越大嵙崁溪、新店溪抵達台北變電所。
而日月潭經嘉義到高雄之南部幹線總長159.2公里,跨越濁水溪右岸到達竹山,再跨清水溪,經斗六水源地到林內來到崁頭厝,渡過大湖口溪至小梅,到達嘉義變電所;嘉義變電所出來,橫過八掌溪,經白河至烏山頭,再跨過曾文溪抵達台南水源地的山上開閉所;山上開閉所經關廟至阿蓮,經橋仔頭、楠梓至高雄變電所。另外,一次變電所有台北、霧峰、嘉義、高雄等四所,在南北部幹線中間則設有新竹、山上兩所開閉所。
歷史影響: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竣工後,為了消耗龐大的電力,民間用電需求激增,1935年底立刻又進行了水裡坑發電所、萬大水力發電所等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工事,進而加速進行十年電源開發計畫。
因為供應充分而低廉之電力,因此加快了台灣工業化的速度。另外,原本日月潭的水面面積約5.75平方公里,容量為1830萬立方公尺,在1934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興建高30.3公尺之水社壩及10.08公尺之頭社壩竣立後,水位上升18.18公尺,潭面海拔上升為745.45公尺,使得日月潭全潭面積擴大為7.73平方公里,最大儲水量有效容量增加成為1.24億立方公尺,潭的最高深度增加為27公尺,湖面較原來增加1.35倍,而蓄水容量增加6.72倍。
1930年代「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完工前係「火主水輔」時代,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開始營運後轉為以水力發電為主的「水主火輔」時代,且持續到台灣戰後時期的1960年代為止,尤其在1934年完工起至1950年代,日月潭發電系統的發電量佔全台灣百分之七十以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