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京國之爭
京國之爭
時間
1920 ~ 1920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張士一
資料來源:王朝網路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從該年起公立小學「國文科」一律改為「國語科」,教學白話文、「國音」和「注音字母」。由於《國音字典》語音標準與北京語音標準產生的矛盾,當年立刻爆發了「京國之爭」。
南京高師英文科主任張士一於1920年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認「國音」,主張以北京音為國音標準,響應者眾。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範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決議,並開始在學校推廣。
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大會決定兼採二者,使用標準國音中的京音聲系,是為「國音京調」。1924年至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
1928年國民政府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普通話系統、華語系統,均源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
事件背景:
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標準語歷史上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0年,將官話定名為「國語」的提議者、資政院議員。江謙再次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自清末以來的國語制定運動,主要確定了標準語音的制定和國音符號(第一式)。在標準語音的制定方面,以北方官話(京音)為基礎。
中華民國建立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讀音統一會,用每省一票的多數票方法審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6500多個漢字的國音,決議融合各地方言製作出標準國音,即老國音。它的特點是:聲母和韻母95%左右與北京音相同;保留入音。會議還通過了注音字母。
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了國語研究會。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國音字典》。
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從該年起公立小學「國文科」一律改為「國語科」,教學白話文、「國音」和「注音字母」。
Top
發生過程:
1920年國語才剛推行,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因為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經常發生京音教員和國音教員互相爭吵的事。他們的國語聽起來很不一樣,很多字的讀音也不統一,教的人覺得難教,學的人覺得很難學。
於是南京高師英文科主任張士一,發表發表《國語統一問題》,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
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京國問題的討論,絕大多數人都認同了由幾百年的發展所形成的歷史事實,即「中國語言的心」應該建立在京語身上。
192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討論《國音字典》的增修問題時,就決定「以漂亮的北京語音爲標准音,凡字音概以北京普通讀法爲標准」,同時國音的修改被編成了四句歌訣:
萬、兀、廣不用咯;
ㄗㄘㄙ無齊撮;
ㄛ無開齊ㄝ不開;
入聲分到四聲來。
就這樣,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以京音爲主,兼顧南北的老國音就被修改爲純以北京話爲標准的新國音。
歷史影響:
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大會決定兼採二者,使用標準國音中的京音聲系,是為「國音京調」。
1924年至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
1928年國民政府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
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爲標准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准音者,系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普通話系統、華語系統,均源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於1945年至戒嚴結束,一直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國音作為國語標準。之後的語音,常帶有閩南方言口音,而出現所謂的台灣國語。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