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學衡社
學衡社
時間
1921年10月 ~ 1933年07月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柳翼謀、吳宓、繆鳳林、王國維胡先驌
學衡社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學衡》是1922年成立的一份支持傳統中國文化的雜誌,在中華民國初年,儒家思想一時失去統治地位,歐美各種新文化思潮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衝擊。各種西方近世文化流端風靡一時,學衡派興起而刊行《學衡》雜誌,「樹立了一面旗幟分明的大旗,擔負起中流砥柱的重責大任」。

《學衡》雜誌雖因文學評論而起,卻非純粹文學方面的刊物,雖和陳獨秀、胡適、魯迅等進行所謂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常持不同主張,卻並非論戰刊物,而是綜合的學術刊物。

《學衡》雜誌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綜合性人文學術刊物,涵蓋了文化、文學、史學、哲學、倫理、教育、宗教以及政治等諸多領域。如同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科學》雜誌對於中國現代科學研究的啓蒙一樣,學衡社主辦的《學衡》雜誌是中國現代人文學術的先導刊物。學衡及其後的國風和中國科學社的學人存在密切關係,有些學人如胡先驌、張其昀等人同時活躍在兩者當中。

事件背景:

早在國外,1910年代中後期留美中國學生群體當中,以對中國文化、文言文及白話文的意見分歧,可以分爲兩派,一派以梅光迪、胡先驌等人爲代表,認同、捍衛中國文化,及文言文;一派以胡適等人爲代表,認爲西方文化高於中國文化,主張全盤西化,意圖打倒文言文,推行白話文。

這些留洋學生回國後在國內形成兩派,維護中國文化派以南京大學為 中心,胡先驌、梅光迪、吳宓等人先後來到南高、東大。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胡先驌則在《南高日刊》上發表《中國文學改良 論》,白話文和文言文文學之爭日益成爲導火綫。1920年胡適出版白話文詩集《嘗試集》,隨後胡先驌撰《評〈嘗試集〉》,但「歷投南北各日報及各文學雜誌」,無一為之刊登,胡先驌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辦刊物,得到劉伯明、馬宗霍(承堃)的支持,隨後吳宓、柳翼謀(柳詒徵)等人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