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國科學社
中國科學社
時間
1915年01月 ~ 1960
地點
美國、南京、上海、北京
相關人物
任鴻雋、
秉志
、周仁、胡明復、
趙元任
、
楊杏佛
、過探先、章元善、金邦正、方子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科學社(1915年-1960年),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間綜合性科學團體,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學團體。
中國科學社最初由一群中國留學生1915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創辦,旨在「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初名科學社,後改為中國科學社。科學社的主要發起人為任鴻雋、秉志、周仁、胡明復、趙元任、楊杏佛(楊銓)、過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鴻雋為首任社長。
1918年自美國遷中國後,中國科學社設總社於南京高師(現名南京大學)。他們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及其科學雜誌為模式,創辦中國的《科學》雜誌。1915年1月首期《科學》月刊在上海出版,發刊詞上「科學」與「民權」赫然並列,申明「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
事件背景:
科學社最初僅僅為一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發行《科學》雜誌,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要將在美「朝夕誦習以為庸常而無奇者」、「其科學發明之效用於尋常事物而影響於國計民生者」,告訴父老昆季和學子們。《科學》僅專注傳播科學技術。
《科學》發刊以後,感覺僅此一雜誌不能實現其「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的宗旨,1915年10月25日改組為中國科學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會社。宗旨為「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 團聚了各門科學(包括社會科學)的代表性人物。其事業也進行得比較順利,影響波及海內外,歐洲的英國、法國,亞洲的日本和國內相繼有人成為社員。
Top
發生過程:
1915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社在美國成立。年前夏季,一批留美中國學生,認為祖國之所以孱弱,莫過於科學不發達。決意成立科學社,由胡達、周仁、趙元任、秉志、章元善、過探先、楊銓、金邦正、任鴻雋等為發起人。到去年底,這一民間學術團體的社員已達35人,募集到500元股金。年初,在上海出版發行了《科學》月刊。
10月,正式成立中國科學社,確定以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以推進科學的傳播和研究等多項事業為科學社的任務。社內分設農林、生物、化學、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採礦冶金、物理數學及普通等9股,由此,科學社會由發行刊物的集股公司改變為舉辦多項事業的學會。社員按各人所學習的學科或所從事的專業分別加入各股。
1924年7月1日,中國科學社在南京召開第九次會議,與會者60人。竺可禎主席、趙石民在會上致歡迎詞,翁泳霓、宋梧生相繼發表演說。中國科學社於1915年10月25日在美國成立,由國內各主要城市和中國科學家在國外建立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等科學學術團體聯合組建,是當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科學學術團體。
中國科學社的宗旨是:振興近代中國的科學、教育、實業、軍事。第一屆董事長為任鴻雋,趙元任書記,楊銓任編輯部部長。其他領導人還有竺可禎、胡明復、丁文江、秉志等,馬相伯、張謇、蔡元培、熊希齡等均擔任過董事。1918年該社遷回國內,先後在上海大同學院和南京東南大學設立辦事處。
1924年7月10日,中國科學社在寧開會,由朱其清試驗剛建成的無線電話。方子衛在上海用無線電話向南京中國科學社作題為《無線電的趨勢與用途》的演講。首次試驗良好。
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首台無線電話機的建成,打破了外國資本壟斷中國通訊技術的局面。1924年6月,從美國歸國的無線電工程師方子衛碩士多次呼籲北京政府重視無線電事業的發展。6月中旬,中國科學社理事會成立,選舉方子衛,胡剛復等5人為委員,竺可禎任理事會書記。議決立即組織研製無線電話機。
召開年會是中國科學社的既定任務,從1916—1936年召開過年會凡26屆。年會地點遍布全國,與會者也由最初單一的團體發展為多團體聯合,學術交流日益規範,學術聲望遍及全國。科學社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一方面,邀請世界著名專家學者來華講學。如在1920年有美國教授推士演講「科學事業與科學團體」、法國著名算學家班樂衛演講「中國科學與教育問題」、英國哲學家羅素演講「愛因斯坦引力新說」;1922年有美麗爾博士演講菲律賓科學局設立之經過;1929年有德國物理學及航空學家卡曼、意大利無線電發明家馬可尼等來華演講等。另一方面,科學社又積極走出國門,1926年派竺可楨等12人出席了在東京召開的第三屆泛太平洋學術會議,1929年組織人員出席了在爪哇舉行的第四屆太平洋科學會議等。
1922年,秉志、胡先驌、錢崇澍、楊杏佛等人在南京創辦了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首開中國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先河,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純科學研究機構。以後又在北京創建了靜生生物調查所。
1928年,以中國科學社成員為主在南京成立了國立中央研究院,並陸續創辦了各研究所。1949年以後,中國科學院與中國科協相繼成立,中國科學社的刊物、設備等各項社產陸續併入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上海科普協會、上海圖書館等國家與地方機構。
歷史影響:
無論是從宣揚科學研究、呼籲創建各種專門研究機構以形成社會輿論上,還是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上,中國科學社對中國近代專門科研機構體制化的作用都十分顯著。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是中國近代科研機關的典範,不僅取得大量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在國際科學界為中國贏得了崇高的榮譽,成為中國科學走向世界科學共同體的最為重要的通道之一;而且培養了大批人才,為未來中國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同時對科學研究氛圍的形成、科學精神的塑造與傳播都有不可估量的貢獻,為中國科學的發展開創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中國科學社的發展歷程,為民間社團的發展與政治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路徑。中國科學社等民間社團利用私人關係這一非正規的組織關係獲得了相當的發展空間。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