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白俄
上海白俄
時間
1917 ~ 1949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斯塔爾克、查哈羅夫、富華、舍夫佐夫、蘇石林
上海白俄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上海白俄(俄語:Русский Шанхай、英語:Shanghai Russians)指二十世紀上半葉集中居住於上海租界,特別是上海法租界中的俄羅斯裔居民。而白俄是在俄國革命和俄羅斯內戰爆發後離開俄羅斯的俄裔居民,通常他們對俄羅斯當時的蘇維埃政權持反對態度。

大多數白俄移民是白軍的支持者,他們主要由於政權的更迭而移民國外,另外一部分人則是東正教的支持者,移民的原因則是不滿蘇聯的東正教政策。

大多數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間離開俄國,人數估計在90萬到200萬之間,其中來到上海的俄僑總數為1.5萬到2萬人。階層主要為士兵和軍官、哥薩克、知識分子、商人和地主以及俄羅斯帝國政府的官員和俄羅斯內戰期間各種反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官員。

因早期漢譯之「俄羅斯」、「露西」又被譯為「羅宋」,因此滬地的流亡的白俄,不論貴族平民,一概被貶為「羅宋癟三」。

事件背景:

俄羅斯人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社區比其他僑民要晚得多。沙俄時代,俄國在上海的勢力較小。甲午戰爭以前,俄國的對華貿易僅有磚茶一項較為重要,在長江中游的漢口開設了3大洋行,經營收購和壓制磚茶的業務。然後經水路運往天津,再經過張家口、庫倫運抵俄國。

上海是俄國商人的必經之處,但是極少有俄國人定居此處。直到19世紀末,俄羅斯帝國政府發現日本準備覬覦遼東半島,開始將經營重點轉向滿洲,因此中國與北方鄰國之間的貿易額猛然劇增。海參崴與上海之間開通了定期輪船航線之後,俄國茶葉商人立刻開始定居在這個中國的商業首都。

到1905年,大約有350名俄國僑民在上海公共租界定居。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在1896年開設了俄國駐上海領事館。今天,當年的古老建築仍然為俄國駐上海領事館所使用,是外灘地區一座規模較小的建築物。1915年有402人,多數住在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的提籃橋地段(又名匯山,Wayside),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他們在北河南路距離北火車站不遠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東正教堂,稱為主顯堂,這座上海最早的東正教堂後來毀於1932年「一二八」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