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時間
1933年11月22日 ~ 1934年01月13日
地點
福建
相關人物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是1933年閩變時由陳銘樞、李濟深等中國國民黨黨內反蔣左派及十九路軍在福建建立的政權歷時五十餘日被國民政府平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其為福建人民政府,存在僅53天。

政府主席為李濟深,執政黨為生產人民黨。革命政府將福建領土劃分為四省二市,試圖推行溫和土改,但其經濟卻困難重重。該政權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後被蔣中正主導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擊敗而結束。

從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13日主要官員逃離福州,政權只維持了53天。該事件發生在一·二八事變後中日關係日趨緊張之時,它與中國國民黨內部左派以及十九路軍和中國共產黨的聯繫有關。

各方對其評價差異很大,中國共產黨方面多認為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在政治上仍有很大局限;而中國國民黨則譴責其為叛國的偽政權。

事件背景:

1932年,中日爆發淞滬戰爭,廣東省背景的蔣光鼐、蔡廷鍇率國民政府軍第十九路軍和日本軍激烈交鋒,當時中日矛盾急劇升級,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十九路軍在主戰派中成為抗日表率。

中日《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蔣中正將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幫助剿滅閩西一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武裝紅軍。由於十九路軍並非蔣中正嫡系部隊,因而此舉在一些人看來是蔣中正打擊紅軍,順便削弱十九路軍的策略。

1932年6月,十九路軍進入福建,蔣光鼐調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蔡廷鍇繼任十九路軍總指揮兼軍長,福建行政基本被十九路軍控制。

與十九路軍關係密切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成員也被蔡廷鍇等引入福建省政府各機關工作。但十九路軍在剿共戰爭中遭遇紅軍頑強抵抗,起先一度占據優勢,占領一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但隨後被彭德懷部隊擊敗,戰況不盡人意,多有傷亡,使蔣中正不斷施壓,指責十九路軍剿共不力。十九路軍將領對此頗多怨言,與蔣中正隔閡日深,並開始暗地聯合兩廣反蔣,後來又秘密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協商停火事宜。

1933年5月,受蔣中正排擠而旅歐考察的陳銘樞從歐洲先回到香港,與李濟深商議聯合閩粵桂反蔣,得到福建認可,於是陳銘樞赴福州,同蔣光鼐、蔡廷鍇、鄧喜增等秘密商議反蔣事宜,定下上中下三策,即上策聯手粵、桂方面倒蔣;中策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先占領廣東省,再反蔣起事;下策則是聯合紅軍。由於聯桂聯粵都沒有取得實質成功,福建的十九路軍方面只好決定聯共,派十九路軍秘書長徐名鴻偕陳公培赴中華蘇維埃政府首都瑞金,與中共代表潘健行於10月26日訂立《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

蔣中正得悉福建局勢異動後曾委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前往說服陳銘樞停止其所為,但被陳銘樞拒絕。11月17日,蔣中正又發專函專機請蔡廷鍇到南昌詳談,但蔡廷鍇扣留專機,拒絕前往南昌,這等於將其意圖公開化,於是陳銘樞、李濟深等與蔡廷鍇及其他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於11月18日在福州鼓山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反蔣起事,會上商討了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廢除中華民國國號,另訂國旗;脫離中國國民黨,另組生產人民黨等事項。

會議間,蔣光鼐曾對廢除中華民國國號、11月20日倉促起事等提議表示謹慎反對,但由於陳銘樞的極力堅持,會議最終通過前述的提案,決定於1933年11月20日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