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申報
申報
時間
1872年04月30日 ~ 1949年05月27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錢昕伯、何桂笙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申報》(Shun Pao)為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原先全稱《申江新報》,創刊於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創辦人為英商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防務後,因《申報》為中國國民黨黨產而宣布停刊。前後總計經營77年,共出版25600期。
事件背景:
1843年,因清政府對英戰敗,上海被迫作為五口之一城市,開埠通商。西方的科技文化迅速湧入上海,隨之而來的亦有新聞報紙。1861年,上海首份漢語報紙《上海新報》創刊,此後的十多年裡,由字林洋行出資、美國傳教士伍德擔任主編的《上海新報》一直占據上海的中文報業。尤其是《上海新報》開辦時,時值太平天國奪取了蘇、杭,並預備進軍上海的時期。當時《上海新報》通過發表即時的戰爭通訊稿而一舉獲得上海市場的青睞。
由於占有大量市場,使得《上海新報》獲得大量的廣告收益,因而也使得許多別的在滬商人意識到在上海辦報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而英商安納斯脫·美查亦是其中之一。
《申報》的創辦者英商安納斯脫·美查起初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於1860年到滬,從事進出口貿易。在《上海新報》獲得成功以後,美查的買辦陳莘庚於是建議他也辦一份中文報紙。當時美查已經來華將近十多年,因而對於本埠的情況了如指掌,並且也略懂漢字。他發現當時上海的英文報紙已經種類繁多,但是華文報紙只有《上海新報》一份。儘管租界是外國人的勢力範圍,但是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後租界湧入大量華人,因而漢語報紙將會有極大的市場。
Top
發生過程:
1872年4月30日,美查連同他的英國友人懷特、普來亞和約翰·瓦基洛三人一起籌資開辦的《申報》正式創刊。美查擔任報紙的全權負責人。《申報》自開辦開始便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報紙,儘管是以營利為主,但是還是參考香港的經驗,以本埠華人為主要群體,顧及本埠華人的利益。在創辦伊始,美查曾明確表示:「所賣之報皆屬賣與華人,故依持者惟華人,對國家使除其弊,望其振興,是本館所以為忠之正道。」 正是因為以華人利益為考量,因此美查將報紙的具體事務主要交付給華人。在一開始,美查聘任舉人蔣芷湘擔任總主筆(即總編),錢昕伯、何桂笙為主筆,襄理相關編輯業務。
1899年美查將申報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銀10萬兩,返回英國,《申報》事務由董事會主持。董事會中有一位中國人梁金池。改組後的報館買辦為席裕祺(原買辦趙逸如病故),主筆黃式權,英籍董事埃波諾特(E. O. Abufhnot)總攬館務。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75000元購買了申報所有的股權,成為唯一股東。自此《申報》的產權與管理權均由中國人進行掌控。
1912年,由於經營不善,席裕福將《申報》股份全盤售予史量才、張謇、應德閎、趙鳳昌和陳冷等五人。
1918年,申報館斥資70餘萬銀元建造新的報館大樓,並且前後從國外購入當時最先進的新式印報機、制銅版機等印報設備。
1922年,申報創刊50周年,該報發行量已經突破5萬份。
1929年,總主筆陳冷、經理張竹平等相繼辭職,申報發展因為人事巨變而發生經營危機。
1932年11月30日,《申報月刊》上刊發了本報的《申報六十周年革新計劃宣言》,提出申報在新聞和廣告編排、國內外通訊、《自由談》副刊等12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1934年3月,上海《申報》以《蔣委員長注重民族意識》為題,刊出一則消息,稱:「蔣委員長頒令各省府,轉知所屬云,各種書刊封面題字標語等,概不准用立體花色字體及外國文,而於文中中國問題,更不得用西曆年號,以重民族意識。」
1934年11月,申報董事長史量才於由杭返滬途中被中國國民黨委派的特工暗殺。此案震驚全國,一時之間輿論譁然。史量才故去後,其子史泳賡繼承了《申報》所有資產。但經此事件後,《申報》言論逐漸趨於保守。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日方企圖控制該報,《申報》拒絕其新聞檢查,於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
1938年1月、3月,漢口版、香港版先後復刊,但漢口版於當年7月停刊,香港版於次年7月停刊。
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
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進上海公共租界,申報再次停刊。一周後,在日軍威脅下,《申報》復刊,完全為日軍報導部所控制。
1942年日軍軍部突然派人查封《申報》。12月6日,日本海軍派漢奸陳彬龢以「軍管會」的名義接管《申報》,並任命陳為社長。日本投降當天,陳彬龢潛逃。
1945年9月17日《申報》停刊。這個時期的《申報》副刊是文藝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創刊)以及1938年復刊後新創的若干專刊,如《戰時青年》、《遊藝界》、《大眾周刊》、《國醫與食養》等等。
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接管上海蘇州河南岸市區,中共委派工作組進入報館。由於此時《申報》已為中國國民黨官方報紙,因而終刊必在意料之中。5月27日,《申報》出至第25599號後宣布終刊。翌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在申報館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歷史影響:
《申報》從發刊到終刊,歷時77年,出版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同時其他報紙難以企及,在中國新聞史和社會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報》見證、記錄晚清以來中國曲折複雜的發展歷程,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申報》在創辦初期,通過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報導,轟動朝野,展現了報紙媒體在新聞傳播與輿論監督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至史量才時代,《申報》以「無偏無黨」「獨立之精神」為辦報宗旨。《申報》所倡導的輿論的「獨立」對中國近現代報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報導方面,《申報》堅持以新聞報導為主體,堅持新聞的客觀公正是維持一個媒體地位最可靠的因素。這也就是《申報》能在新聞界屹立77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在「楊乃武一案」中,《申報》逐漸通過客觀的新聞報導而非市井獵奇,向國人和同仁展示了近代報紙應有的新聞報導標準。成為近代華文報紙模仿和學習的楷模。
而在經營方面,早期《申報》的成功經營,擠垮了字林洋行創辦的《上海新報》,迫使其新辦《滬報》,《滬報》為了應對《申報》的競爭,也採用同樣的本土化方法,並從《申報》挖人。此外在《申報》的影響下,英國商人與中國商人張叔和等合資創辦的《新聞報》,也大力模仿《申報》。
由於早期《申報》在滬的巨大影響,在上海話中將報紙稱為「申報紙」。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