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防文學
國防文學
時間
1935 ~ 1936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周立波、周揚、魯迅、胡風、茅盾、馮雪峰、陳伯達
國防文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國防文學是廿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周揚等人提出的口號,主張中國作家聯合起來,以抗日為共同目標。

1935年12月12日,文化界275人發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接著,12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又發表了第二次宣言。1936年1月27日,由歐陽予倩、蔡楚生等發起成立了上海電影界救國會。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文學藝術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繼而在文學藝術各部門相繼提出了「國防戲劇」、「國防詩歌」,「國防音樂」的口號,號召各階層、各派別的愛國作家,都來創作抗日救國的作品,把文學上的運動集中到抗日反漢奸的總流裡去。隨後各種國防文學、戲劇作品大量出現,形成了一個國防文藝運動的高潮。

在政治上,「國防文學」主張聯合國民黨蔣中正,推動國共合作抗日,在文學上,則主張用「進步的現實主義」來寫作。

事件背景: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以文言文為主流,白話文作品占一小部分,白話文作品大體上濫觴於隋唐,因當時口語和書面已經分化完成。到明朝,《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成為著名的白話文作品。清代以來,白話文作品開始增多。民國以後進入現代,經過白話文運動,加之政府推廣白話文教育,白話文作品逐漸占主流。

自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普遍有著各種改革舊有文化的思想;而新文學運動,則主要起源於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在《新青年》雜誌中,猶以1917年至1919年之間由胡適發表的數篇論述為重。例如1917年1月的〈文學改良芻議〉,以及1918年4月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等。隨著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當時全國瀰漫著一片反傳統、求革新的呼聲,進一步推助了新文學運動的發展,然而「新文學運動」和「五四運動」兩者之間其實並無直接關係。

新文學運動源於政局動蕩,列強欺凌和民族自覺。自鴉片戰爭後,中國受列強環伺,侵凌壓迫,不斷被迫割地賠款,國家內憂外患,十分嚴重。有識之士於是號召民族自覺,不遺餘力,追尋民族圖強之路,不少革新運動因而產生。這些運動的影響不限於政治方面,亦刺激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思想、文學重新思考,引起普及教育的需求,積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