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滿洲國軍
滿洲國軍
時間
1932年04月15日 ~ 1945年08月18日
地點
中國東北
相關人物
溥儀
、
張景惠
、
張海鵬
、
于芷山
、
吉興
、東宮鐵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滿洲國軍為滿洲國的武裝力量。成立於1932年,在1945年解散。成立時將「維持國內治安」、「國境周邊與河川警備」設為主要任務,主要是關東軍的後方支援部隊,多於戰鬥部隊。但在關東軍素質弱化後,日本面臨與蘇聯作戰時,滿洲國開始進行武裝總兵力達20萬人。日本投降後,滿洲國軍被蘇軍繳械後正式解散。
滿洲國軍於國內施行徵兵制,每年春天招集20萬名20歲至23歲的男性服3年兵役,參與軍事訓練、補充工兵、構築堡壘、以及輔助地方警察等工作,不適應軍職者則須進行3年的土木工程等勞役。
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及其後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不認可滿洲國的合法性,故滿洲國軍又被稱為偽滿軍或偽滿洲國軍。
事件背景:
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花谷正、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劃下,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東北守軍在「 不抵抗」政策下潰不成軍;9月19日,日軍佔領瀋陽,年底前佔領東北三省。兩個月內,關東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行省,並在各省扶植地方性的親日政權—遼寧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龍江的馬占山。但其中馬占山只是表面上同意服從,暗中策劃武裝叛亂,不久就打響江橋抗戰。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製造「天津事件」,將溥儀從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口、營口、旅順後抵達撫順。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及臧式毅、謝介石、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決定迎接溥儀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各人在政權中的職務。
3月1日,在日本策劃下,滿洲「建國」,發布《建國宣言》,成立滿洲國,「首都」長春(後改名新京),「領土」包範圍包括現今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全境(不含日據關東州,即今日大連),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承德。
Top
發生過程:
根據1932年4月15日公布的陸海軍條令創設滿洲國軍,起初是將軍閥部隊與關東軍顧問編制而成。主要任務為「維持國內治安與國境周邊、河川警備。」(陸海軍條例第1條)。
而根據1932年9月15日締結的《日滿議定書》,滿洲國之國防由滿洲國與日本共同負責,以此承認關東軍之駐屯。此處的關東軍也就被宣稱為「作為滿洲國軍的關東軍支援部隊」。滿洲國的防衛工作實質上由日本軍隊擔任,使滿洲國成為傀儡政權。
制度上各軍(起初擁有6軍,之後擴充至11軍)之長為司令,警備司令官(陸軍)、艦隊司令官(海軍)皆直接受滿洲國執政(皇帝即位後即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指揮(溥儀和日本天皇一樣,擔任軍隊統帥之大元帥)。不過這只是制度上的規定,實際上滿洲國的軍事權力受關東軍支配,無論部隊變動、演習、裝備變更、人事升格等皆需經過關東軍之批准。
滿洲國士官以上階級分為「將」「校」「尉」,並各分為三級的三等九級。滿洲國軍於軍官學校畢業後,以少尉任官。少尉滿2年後晉升為中尉、中尉滿2年晉升為上尉、上尉滿3年晉升為少校、少校滿3年晉升為中校、中校滿3年晉升為上校、上校任官4年後晉升為少將、少將滿3年晉升為中將、中將滿4年後晉升為上將。上將則為軍隊的最高位置,採終身職。
上將之上設置相當日本元帥府的將軍府,並授予張景惠、張海鵬、于芷山、吉興4人「將軍」之名譽稱號。
滿洲國軍於創設時開始便雇用日本人做為顧問教官,此外部隊長等也有由日本軍轉籍的日系軍官。顧問中以1928年皇姑屯事件的主謀東宮鐵男上尉最為有名。
中日戰爭轉變為全面戰爭後,日本將部隊投入山海關以南的戰場。原先「關東軍為中心的國防」的構想遭到挑戰,滿洲國軍將中心方針轉換為「自力更生的國防」。
於國內施行徵兵制,每年春天招集20萬名20歲至23歲的男性服3年兵役,參與軍事訓練、補充工兵、構築堡壘、以及輔助地方警察等工作,不適應軍職者則須進行3年的土木工程等勞役。
1939年於新京市(現長春市)設立陸軍軍官學校,負責訓練將領。除了滿人學生外,也擁有許多日系學生(亦包含處於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與朝鮮人),第一期入學生中擁有172名以上日系學生。
歷史影響:
由多民族構成的滿洲國軍身為傀儡國之軍隊,實質上受關東軍支配。對此感到不滿的軍人也相當多,諾門罕戰役時石蘭支隊步兵第14團第1營便發起叛變,蘇日戰爭時也有少量部隊投降蘇聯。
1945年8月18日皇帝溥儀發表退位宣言,滿洲國滅亡,滿洲國軍被蘇軍繳械後正式解散。滿洲國軍的高級指揮官主要由蘇聯俘獲後引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犯收容所管理。很多滿洲國軍人(包括部分日本人)為當時的國軍所歧視,認為他們曾接受「奴化教育」,因此他們轉而投奔當時正在擴充力量的東北民主聯軍。另有部分成員加入國民革命軍。滿洲國空軍和海軍,包括其骨幹日籍軍官則參加東北民主聯軍並負責海軍和空軍的擴編。
由於地理關係,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內擁有許多朝鮮學生,其中許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入韓國軍隊。如後來成為韓國總統的朴正熙與歷任國會議長及國務總理等職的丁一權等,後來以政客身分活躍的人物。
另一方面,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長期以來也不滿滿洲國軍人成為韓國軍隊的骨幹,甚至在韓國擁有政治影響力。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