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本分治計劃
日本分治計劃
時間
1945 ~ 1945
地點
日本
相關人物
蔣中正
、羅斯福、杜魯門、邱吉爾、史達林、麥克阿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日本分治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同盟國準備軍事占領日本的計劃。
同盟國依據《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必須放棄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本土四島以外不法取得之領土,分由各同盟國接收。而日本本土,原本計劃仿效同盟國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占領計劃,將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分為多個占領區由同盟國進行軍事占領。
此一計劃後來被取消,實際上只實行了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分治計劃,日本本土的軍事占領由美國完全負責。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並沒有像德國一樣經歷同盟國軍隊的分別治理和領土分裂。
事件背景: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未實際與會,只是簽名以示發表)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與會參加了波茨坦會議,但當時蘇聯尚未對日本宣戰,故7月26日沒有在公告上代表蘇聯列名簽字;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波茨坦公告》中添補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名字。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即對大日本帝國所下的公開招降宣言。
1945年7月28日,日本首相鈴木召開內閣會議,決定暫不回應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在軍部的壓力之下,僅能根據既定方針,向完成大東亞戰爭而邁進,並在軍方堅持要在本土進行「陸上特攻作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的前提下發表了聲明。鈴木首相的聲明中指稱,中、美、英三國的波茨坦宣言無異於開羅會議。由於當時日本軍部與內閣陷入爭論,鈴木首相不得已發表了對波茨坦宣言「不予評論」的「默殺」回應,唯在翻譯時,美方將之視為「拒絕」,使得和談的機會終於破滅。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出兵占領中國東北(當時為滿洲國占領)。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於8月10日通過瑞典及瑞士政府向中、美、英、蘇四國照會接受波茨坦公告。重慶時間1945年8月15日7時中、美、英、蘇四國政府同時宣布已接受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軍事交戰行動在同盟國軍事佔領大日本帝國後完全結束。
Top
發生過程:
根據日本分治計劃,首先進行日本戰敗後分割其佔領土地:
美國:
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南(美國協助接收,後扶植成立大韓民國)
琉球群島
菲律賓
奄美群島
小笠原
馬紹爾群島
加羅林群島
關島
馬里亞納群島
英國:
香港
馬來亞
北婆羅洲
砂拉越
新加坡
緬甸
蘇聯:
南樺太
千島列島
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北(蘇聯協助接收,後扶植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關東州(旅順、大連於1950年代交給於1949年成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臺灣島
澎湖群島
中國東北(由蘇聯接收後再行移交給中華民國)
越南北部(北緯17度線以北,由中華民國協助接收)
法國:
越南南部(北緯17度線以南,由法國協助接收)
老撾
柬埔寨
以上國土歸還計畫,自1945年日本投降後已移交完畢。
另外,關於日本本土的處分:
分治計畫其一
日本分治計劃書其一 蘇聯佔領區:北海道及東北。
美國佔領區: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
英國佔領區:中國地方、九州、琉球群島。
中華民國佔領區:四國。
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占領。
福井縣在內的近畿地方由美國和中華民國共同占領。
分治計畫其二
日本分治計劃書其二 蘇聯佔領區:北海道及東北。
美國佔領區: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琉球群島。
英國佔領區:中國地方、九州。
中華民國佔領區:四國。
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占領。
大阪府由英國和中華民國共同占領。
分治計畫其三
蘇聯佔領區:北海道及東北。
美國佔領區: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琉球群島。
英國佔領區:中國地方、九州。
中華民國佔領區:四國。
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占領。
大阪府由美國和中國共同占領。
此一計劃後來被取消,具體原因不明。但有可能因下列狀況造成該計畫終止:
美軍原子彈研發試爆成功,獲得核子武器。
美國成功研發核子武器,並以此為要脅要求蘇聯撤回雅爾達會議中的承諾。
在德國投降前,原本對蘇聯友好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5年4月突然逝世,而繼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因厭惡蘇聯與其反共心態導致美國外交政策產生轉變。
英國首相邱吉爾警告美國關於戰後蘇聯及共產主義國家會擴大扶植建立在遠東之勢力所產生的威脅。
中國爆發全面內戰,使中華民國政府因戰爭而無暇外顧。
關於日本分治計劃,還有眾多索要賠償論述,如戰爭結束前,蘇聯表明要求取得南樺太與千島列島、北海道北部(留萌市-釧路市所連結的東北地方。留萌市與釧路市原非蘇聯分割佔領區域),蘇聯的態度表明其急欲在戰爭結束後取得更多的利益。
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中正提出給日本一次經驗教訓,以德報怨,主張以機械、工業物資賠償,反對該佔領計畫進行。
麥克阿瑟接見日本首相吉田茂時,吉田茂猛烈的抗議。美國企圖獨佔整體利益。
《波茨坦宣言》(第八條),日本的主權必須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以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此一條例並未體認到日本的完整性,而將其分割統治,與此一宣言極為矛盾。此一宣言,恐將導致日本軍隊,不願立刻解除武裝,撤出投降,並戰到一兵一卒都不剩。
對日戰爭的核心問題,雖由美國軍隊負責佔領日本,但也受到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的支持與反對。事實上,聯合國在朝鮮半島與德國的分割統治計畫,證明由被佔領國自行進行統治結果皆差不多。
歷史影響:
此一計劃後來被取消,實際上只實行了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分治計劃,日本本土的軍事占領由美國完全負責。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並沒有像德國一樣經歷同盟國軍隊的分別治理和領土分裂。
名義上,同盟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事務是由戰時與日本相關的國家共同負責,實際上均由美國主導。為消除戰前軍事獨裁的餘緒,占領當局在這段時間內對日本實施許多變革,其中最大的影響是政治制度的改造,並透過制定新憲法,使得日本從明治時代以來的帝國體制轉型為自由民主制國家,也放棄維持軍事力量與宣戰權。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期間,設置由11個相關同盟國組成的遠東委員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主要的統治機關則為1945年10月2日成立的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簡稱「GHQ」(為英文「General Headquarters」的縮寫),並設有對日理事會作為總司令的諮詢機構。GHQ設置期間,對日本政府有絕對的指導權。進駐日本的盟軍以美軍為主,加上少部分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佔領軍組成,至於中華民國、蘇聯、荷蘭等相關同盟國並沒有軍隊進駐,僅派遣駐在武官。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