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本分治計劃
日本分治計劃
時間
1945 ~ 1945
地點
日本
相關人物
蔣中正、羅斯福、杜魯門、邱吉爾、史達林、麥克阿瑟
日本分治計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日本分治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同盟國準備軍事占領日本的計劃。

同盟國依據《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必須放棄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本土四島以外不法取得之領土,分由各同盟國接收。而日本本土,原本計劃仿效同盟國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占領計劃,將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分為多個占領區由同盟國進行軍事占領。

此一計劃後來被取消,實際上只實行了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分治計劃,日本本土的軍事占領由美國完全負責。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並沒有像德國一樣經歷同盟國軍隊的分別治理和領土分裂。

事件背景: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未實際與會,只是簽名以示發表)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與會參加了波茨坦會議,但當時蘇聯尚未對日本宣戰,故7月26日沒有在公告上代表蘇聯列名簽字;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波茨坦公告》中添補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名字。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即對大日本帝國所下的公開招降宣言。

1945年7月28日,日本首相鈴木召開內閣會議,決定暫不回應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在軍部的壓力之下,僅能根據既定方針,向完成大東亞戰爭而邁進,並在軍方堅持要在本土進行「陸上特攻作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的前提下發表了聲明。鈴木首相的聲明中指稱,中、美、英三國的波茨坦宣言無異於開羅會議。由於當時日本軍部與內閣陷入爭論,鈴木首相不得已發表了對波茨坦宣言「不予評論」的「默殺」回應,唯在翻譯時,美方將之視為「拒絕」,使得和談的機會終於破滅。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出兵占領中國東北(當時為滿洲國占領)。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於8月10日通過瑞典及瑞士政府向中、美、英、蘇四國照會接受波茨坦公告。重慶時間1945年8月15日7時中、美、英、蘇四國政府同時宣布已接受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軍事交戰行動在同盟國軍事佔領大日本帝國後完全結束。